广州银河烈士陵园 广州银河烈士陵园(又名广州银河革命烈士陵园)是国家民政部、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是广州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 根据。 主要职责是负责保管、保管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烈士、军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广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省、广州市、中央驻广州部队和驻广州部队。 人员、国内外有影响的爱国名人、援助我国建设的国际友人和其他因特殊情况需要在陵园安放(存放)骨灰的人员; 负责陵园内烈士纪念建筑的保护和保护工作。 管理; 负责收集、整理、陈列革命烈士历史资料和遗物,宣传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墓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394号,占地19万平方米。 是广州市民政局下属的优抚机构。 1954年,经中共中央华南分部批准,广州市在银河乡管辖范围内划出端岗岗、石鼎岗、龙草岗等三座山岗,作为规划陵园用地。 1956年2月,银河革命公墓筹备组成立。 一期工程于1956年4月竣工,华南地区第一座政府设立的革命纪念墓园落成。 陵园建成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在市内安放“沙集惨案”烈士、中国普文化联盟广州分会“普文学社”六位烈士林宝辰、陈复等革命烈士,以及著名女作家萧红、著名画家李铁夫、民主革命家陈秋林等爱国人士的遗体均移至陵园安葬。
陵园逐步成为专门安葬革命烈士、军人、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爱国名人的场所。国内外以及援助我国建设的国际人士。 革命公墓,安放着朋友们的骨灰。 1966年12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银河革命公墓”更名为“广州革命公墓”。 1977年7月,经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批准,恢复“广州银河革命公墓管理处”。 1993年7月,经广州市编委会批准,陵园加挂“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牌子,实行“两牌子、一套人员”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陵园建设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广州华侨公墓已建成5座骨灰龛。 其中,第三骨灰安置所存放烈士骨灰,骨灰处理更加集中、人性化。 如今,广州华侨陵园内共有132座广州华侨陵园,包括1911革命烈士陵园、公安烈士陵园、向秀丽烈士墓、抗非烈士墓等。 。 已故领导人的墓,以及高剑父、陈树人、马师曾、关山月、李雄才、洪宪女等文艺界名人的墓。 2007年11月,陵园广场建成。 广场建有浮雕墙、永恒火把、喷泉、升旗台、烈士纪念馆、办公楼、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成为陵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心。 经过几代陵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陵园已成为集纪念、教育、宣传、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承担着骨灰存放和爱国主义教育两大功能。 每年清明节期间,大批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来到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祭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