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外国传教士墓地——石兰墓地
利玛窦墓地也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墓地
东方梵蒂冈
感激的!
由于需要编纂教区历史,需要了解很多资料,了解天主教的宗旨。 由于耶稣会士和传教士在河南南阳留下了许多足迹,最终葬于此墓地。 我们的何安德副主教、井冈的金神父等等,还有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天主教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8岁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北京病逝。 万历皇帝破例赐给他位于阜成门外二里沟的一块官地作为墓地。 从此,这个名为腾公柱的不起眼的地方成为了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墓地,埋葬着数百名西方传教士。
作为明代200多年来第一个埋葬在北京郊区的外国人,利玛窦墓地也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墓地。 《帝都风景》这样描述这座独特的坟墓:“门槛印与中国不同,印从下往上圆,方如台,圆如断木。后面空荡荡的大厅的六个角落都布满了竖横的十字,下面的1874年的草图和一张1900年以前的老照片,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坟墓的样子。在19世纪下半叶。
墓前矗立着一座方头方座的中式墓碑。 墓碑前有忏悔台和五块石祭品。 纪念碑正中刻有“耶稣会士李公墓”四个字。 右侧小字为:“李先生,名马修,又名西泰,原籍大西洋意大利,自幼加入道教,初入中国是在一次航海中。”明万历壬午年传教,卒于万历庚子年,享年五十九岁,活四十二岁。 墓碑后面的墓室前后狭长,圆顶圆底,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 坟墓后面是一座砖砌圆顶六角形小教堂。
此后去世的耶稣会士都埋葬在利玛窦墓前墓道两侧。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若望上书扩建施施兰陵园,获准。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病逝后,按照生前遗愿安葬于利玛窦墓西侧。 汤若望墓道两侧按照中国传统设置了望柱和石像,有石羊、石狮、石人、石马等。 下面这张老照片是1900年以前的汤若望墓。
此后,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安葬在利玛窦和汤若望墓前,最终将东西墓地连成一体。 其中就有著名宫廷画家、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者郎世宁。 截至1900年,什什拉公墓有近百座坟墓,其中74座是耶稣会士的坟墓。 通过下面的照片,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场景。
1900年6月,义和团进入狮狮栏墓地,毁坏墓碑,挖坟墓,墓地彻底被毁。 战后,根据《辛丑条约》第四款,清政府投资一万两白银,重建栅栏墓地。 教堂将收集到的遗骸埋葬在墓地北端,竖起坟堆,并建了一个六角形的小亭,上面有圆顶,称为烈士藏骨堂,也称致命亭。 墓地散落的众多墓碑中,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徐日升、龙华民、索芝芝等六位西方传教士的墓碑集中竖立,并加灰砖框保护。 。 从下面利玛窦墓碑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墓碑和砖框之间加入了石玫瑰花边,非常富有西方艺术气息。
1903年,在墓地南侧修建了一座新教堂,纪念被义和团杀害的北京教区6000多名烈士。 原来叫诸圣堂,又名马围沟教堂。 教堂外墙上镶嵌着七十七块明清传教士墓碑。 此后,石狮栏墓地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北京教会的公共墓地,分布着整个教区的墓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栏公墓移交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一切照旧。 1954年,北京市政府购买石狮栏房产,开始筹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做出杰出贡献的三位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的墓碑仍保留在原址,龙华民、徐日升、索芝芝的墓碑移至教堂后院。 其他传教士和教区居民的遗骸和墓碑被迁往西北王新开辟的十六英亩墓地,共有837座坟墓。 诸圣堂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还照常举行宗教活动。 嵌在外墙上的七十七块墓碑至今仍保留在党校内。 党校与教会和平共处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多年。 1958年,天主教爱国会被迫将教堂捐献给国家,后来成为党校仓库。
1966年文革初期,建功学校红卫兵进校园破四旧。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党校一名工作人员“建议”把墓碑埋起来,“这样它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利玛窦等人的墓碑就这样被拆了,但是却得到了保护。 诸圣堂于1973年被拆除,原址用于修建食堂。 外墙上七十七座传教士墓碑散落在庭院各处。 此前迁往北部王的数百座坟墓也未能幸免。 信徒们被迫亲手击碎墓碑,倒出尸骨。 这些石头被农民拿走,用作建筑材料。 现在墓地已经变成了农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79年,中央批准社科院修复利玛窦墓的提案,深埋地下的三位传教士的墓碑终于重见天日。 在利玛窦墓碑的正面钻了一些不太深的小孔,然后将其磨平,然后重新雕刻。 汤若望、南怀仁碑被打碎,粘合后恢复原状。 这样,三位传教士的墓碑就重新竖立在原来的地方,排列成倒立的形状,中间是利玛窦的墓碑,左右立的是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墓碑。
1984年,墓地进行扩建,在利玛窦墓东侧开辟了新庭院。 原来镶嵌在教堂外墙、后来散落在党校庭院里的石碑竖立在一起。 最终只收集到60块,龙华民、徐日升、索芝芝等人的墓碑下落始终无人知晓。
1984年和2006年,“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帕利塞兹公墓这个古老的名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现存的六十三个墓碑上,不仅有龙和祥云,还有代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和IHS。 他们命运的坎坷,伴随着东西方文化数百年的交流与碰撞。 青石保留历史,铭记过去和现在。
石石门墓园又称石门墓地。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标志性的石门。
下面是1900年被义和团洗劫的栅栏墓地。一片残破的石门孤立在一片狼藉之中。 这是明清时期墓地中常见的棂星门。 从门额上用满汉文书写的“勤祠”铭文可以推断,它是清代所建。
石狮栏墓园整修时,也修复了石门,并增设右侧石檐和顶部的火焰球、云板,作为墓地的南门。 门框中间的门扇常年关闭,两侧设有侧门供人通行。 新建的诸圣堂就位于门内,因此教堂也被称为石门教堂,墓地也被称为石门墓地。
文革期间,诸圣堂被拆除,但石门幸存。 1983年移至利玛窦墓甬道前北158.4米处,与修复后的墓地连为一体。 历经沧桑,石门已无门扇,矮脊。 顶部的火焰球和云盘都不见了,只剩下柱子上的一只残破的幼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