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北京长庆生命纪念园,骨灰撒入湖中的死者家属向湖中撒花瓣祭奠。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社南京4月3日电(记者何磊晶、蒋文谦)不久前,江苏省无锡市市民徐伟将祖父的骨灰安葬在当地青龙山公墓的一棵树下,上面挂着祖父的名字在树上。 和墓志铭,周围有花、草、山。
“我们尊重祖父的遗愿,以树为家,回归自然。”徐伟说。
4月4日是传统的清明节。 清明前夕,青龙山陵园迎来了大批前来祭奠的市民,徐伟也在树上献花悼念祖父。
让死者回归自然的生态殡葬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的选择。 2016年,民政部等发布关于推广节约用地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鼓励人们采用树葬、海葬等方式埋葬骨灰或遗体。
“现在来咨询生态殡葬的市民明显多了。” 无锡一家墓地负责人吴立东说,“过去,有些人认为墓地越大越好,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4月2日,在北京长庆生命纪念公园自然安葬区,自然安葬遇难者家属敬献花束后互相拥抱,悼念亲人。新华社记者 摄鞠焕宗
中国的生态埋葬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草坪埋葬、花坛埋葬、树葬等占用空间较小的埋葬形式,也有海葬、可生物降解的瓮葬等不占用空间的埋葬形式。 死者的骨灰也可以存放在当地的骨灰安置所。
去年4月,江苏开始实施新的墓地管理办法,提出“新建墓地生态墓区占墓地建设用地面积不低于30%”。 我国各地也对选择生态埋葬方式采取了奖励和补贴措施:近三年,江苏共投入生态埋葬奖励和补贴约1.8亿元; 在北京,选择公益性海葬的家属可以获得4000元的政府补贴。
“这些新的丧葬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人们丧葬观念的变化,让死者回归自然,让他们的精神留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徐州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高伟表示,生态墓地往往更加绿化。 很多,还有丧葬仪式。 “献花、朗诵诗歌、鞠躬献花等仪式性丧葬服务,可以让死者家属感到庄重、温馨。”
“更重要的是,随着生命文化教育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应该在老年人还活着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怀。” 无锡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钱庆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