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历史的邂逅——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今天(1月11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明天(1月12日)将正式向公众展出。 展出来自国内外10家考古文化机构的266件代表性藏品及图片(组),包括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象牙蚕雕、河南郑州地宫出土的唐代雕花蓝色玻璃板等。陕西法门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唐代骑士锦、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铜龙首剑、青花海水白龙等众多精美文物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纹天瓶展示了中国和西亚古代文明的技术、艺术和文化进步。 思想等方面交流互鉴,讲好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中国与西亚地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自古相识。 自史前时代以来,两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交流,艺术文化的互鉴,就被载入史册,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和西亚文明古国共同打造了辉煌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共同繁荣。
展览分为“东西方闪耀”和“道路相连”两个单元。 “东西方反思”版块通过文学展示了中国与西亚的相遇和相互了解的历史,用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礼治宇宙、福和天地”的基本特征。地球”,拉开了文明交流的历史序幕。 “大道相连”板块通过使者、冶金、玻璃、丝绸、家具、青花瓷六个板块,呈现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在技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鉴。 、理念,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展现中华文明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
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蚕象牙雕刻 - 澎湃新闻
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基础,汇聚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郑州法门寺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内外考古文化机构10件代表性藏品及图片,共计266件(组)。 展品范围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涵盖青铜、金银、玉器、玻璃、陶瓷、布艺、家具、雕塑等门类。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秩序与和谐: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精神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早期城市的出现、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礼制的形成为标志。 古代中国从“满天繁星”走向“多元一体”,最终形成了以礼乐体系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 秩序与和谐是中国礼乐制度的基础,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精神基础。
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材质新颖,工艺复杂,社会劳动量巨大。 大多造型非凡,装饰丰富,外观庄重。 它们逐渐成为商周礼制的核心。 根据礼器功能的不同,青铜礼器可分为器皿、乐器、礼器三大类,其中以酒器和礼器地位最高。
展览第一部分展示了玉猪龙、各类青铜器、青铜匕首等代表“秩序与和谐”的文物。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一株葡萄枝条、红色花朵图案的玉石盆景,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了中西交流中的一种重要植物——葡萄。
中国是东亚葡萄的主要原产地。 它们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被驯化。 到先秦时期,它们已成为酿造果酒的原料,少部分用于食品。 如今鲜食葡萄的主要品种是欧亚品种,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和西亚,最初在伊朗驯化。 大约公元前2000年以后,欧亚葡萄通过草原和沙漠两条路线传入中国新疆。 从此,新疆成为汉唐时期的葡萄生产中心。 此盆景原为清宫收藏,原藏于清宫如意阁内。
展览现场 清乾隆 雕花红漆罐玉葡萄盆景
先秦时期,葡萄等农作物从两河流域传入中国新疆。 汉代,原产于伊朗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苜蓿、石榴等农作物进入中国; 来自北非和西亚的狮子,以及可能源自当地动物的天禄等神兽形象和辟邪形象,同时在中国流行起来。 唐末五朝以后,阿拉伯香料和药用文化东传。 原产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乳香和盛产于伊朗的藏红花,随着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繁荣来到中国。
各种材质的吉祥动物图片
冶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中国青铜、铁、金银制造业的出现,有本土根源,也受到西亚的影响。 青铜礼器、兵器、金银器皿上所展现出的浓厚的西亚艺术元素,在中国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各种青铜礼器、兵器
各种青铜礼器、兵器
金银丝:文物交流与创新
中国和西亚的古老文明是由伟大的道路连接在一起的。 使节与货物互通,艺术与文化相互借鉴,思想与灵魂交融,跨越山峦、草原、海洋。 这条路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沿线的使者传递着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愿望和相互信任的期盼。 中国祖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了西亚的工艺技术; 他们以勤奋创新的品质,将丝绸、陶瓷等还给了世人。 丝绸之路精神在这里凝聚,永垂不朽。
高度可见的金银器皿反映了这种交换的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金银器的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到汉代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工艺体系。 这一时期,来自西亚的金银制品和工艺不断从东方传入,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裂纹银盒、中国汉墓出土的多面金珠饰等。广西合浦。 到达中国后不久就开始本土化模仿。 。
西汉多面金珠符
南北朝时期,西亚正处于萨珊波斯王朝的鼎盛时期。 北魏平城,出现多曲长杯、高脚杯、长颈壶等萨珊金银器。 在河西地区,萨珊王朝的波斯银币很常见。
隋唐时期,萨珊波斯文化特有的多曲长杯、高脚杯、兽柄壶等器物,经过唐代工匠的不断重塑,出现了长杯等新型金银器。 、胡瓶、花瓣口器等都得到了发展。 ,并被陶瓷、玉石等各个领域的工匠仿制和改进。
唐代 鎏金雕花杯
唐代三彩鸭杯
宋代玉龙柄花瓣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丝绸的国家。 柔软华丽的中国丝绸传到西方后,西亚和欧洲的人们开始寻找它,以至于丝绸被用来指代东方。 中国还借鉴了西亚的织造技术,将当地的丝织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丝绸的柔软、亲肤,是古代中国给世界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因此,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以丝绸命名。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包容与创新的文化特质,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更加彰显。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祖先大约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养蚕、缫丝。 汉晋时期,来自中原或南方的丝织品已传至中国新疆、蒙古高原、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 这些地区还发现了用汉字编织的平纹锦。 中国的丝织技术随着丝绸织物西传。 各地工匠将其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相结合,逐渐编织出各具特色、色彩缤纷的丝织物。
汉晋菱形阳纹锦
唐代鹿纹锦
从北朝到隋唐时期,波斯生产的织物传入中国。 新疆阿斯塔纳-哈拉霍墓地出土了提及“波斯锦”、“波斯锦”、“波西锦”的文献,还发现了大量波斯风格的丝绸织物。 在此基础上,中国工匠模仿异国图案,吸收异国题材,设计出符合本土审美的新图案。 波斯锦的纬纹技术从北朝开始在我国流行。 唐代以后,斜纹纬锦取代经锦,成为我国提花面料的主流产品。
唐代骑士锦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丝织业达到顶峰,织工创造出各种精美夺目的丝织品。 以丝绸为代表的面料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独特的异国面料作为贡品、礼品或商品进口到中国。 新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依托悠久的丝织传统,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面料。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示了中国纺织手工业经过数千年发展不断包容创新的全球影响力。
各种明清布料
各种明清布料
“和田”指的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和田地区在汉晋时期就接触到了来自中原和南方的丝织品和丝织技术,发展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丝织业。 《大唐西域记》曾记载过“东国公主”将蚕种带到“库萨其纳国”的故事。 发生的地方应该是在今天的和田地区。 从考古证据来看,和田地区大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开始种桑、养蚕、织丝。 悠久的丝织历史使和田地区成为新疆丝织业的中心,其生产的面料至今仍在新疆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乾隆年间和阗丝绸
器皿及配件焕然一新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物产,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今天使用的桌、桥等高规格家具,是通过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到东方,到辽宋时期逐渐流行起来的。 新家具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之密切相关的用具、服装、建筑也焕然一新。
展览中的一些展品展现了中国从坐地到“高坐”的转变。
汉代以前,中国人室内生活的传统是坐、卧于地。 相应的家具以低档为主。 座位前有几张桌子,床垫下有垫子,房间内部被帐篷隔开。 东汉以后,随着土木建筑框架结构的成熟,室内出现了屏风和低规格的床。 西亚自古就有使用高标准家具的传统。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西亚常用的凳、椅、桌等高规格家具逐渐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公元前3世纪之前的高座形象出现在俄罗斯的巴泽雷克公墓中。 中国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了公元三世纪左右的木桌椅碎片。 在敦煌莫高窟,北朝的绳床、唐代的高台床、唐代的垂足坐像等都相继出现。
陶俑中的“坐地”
陶俑中的“坐地”
黑漆金雕云龙纹椅
隋唐时期,来自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玻璃制品受到贵族阶层的珍视,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重要港口城市出土不少。 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铅钡玻璃工艺体系逐渐转变为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并存。 本土玻璃制品普遍呈现“西方工艺、东方形式”,具有中国传统造型、图案和功能的玻璃器皿已成为主流。 受佛教盛行的影响,符合佛经或佛教仪式意义的玻璃制品不断涌现。
辽宋时期,来自西亚的伊斯兰玻璃制品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中不少出土于重要城址、贵族陵墓、塔基等。 中国本土玻璃制品已开始呈现世俗化趋势。
东汉水晶绿柱石混珠
公元7至8世纪的玻璃瓶
元明玻璃描金双耳瓶
展览持续至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