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在认识你之前,我只知道你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素有“边陲第一城”之称。但当我踏进你的土地,才知道你还珍藏着一本厚厚的用血写成的历史书——腾冲国家公墓。
三月,我乘飞机离开依然寒冷的北国,前往位于祖国西南的腾冲约会。没想到,这次约会不仅因为那里的美景而难忘,还有一种沉重而震撼的感觉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沉重,我不敢触及所闻所见;因为震撼,我才想写出那段往事。虽然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告慰长眠在腾冲国家公墓里的将士们。他们是民族的英雄,值得今天活着的每一个人铭记。
三月的腾冲,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犹如北方的初夏。天气晴朗,我和一行25人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腾冲国家公墓。女导游是一位山东美女,在这里结婚生子。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是北方人,她态度亲切,用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解了腾冲国家公墓的由来、历史和介绍,让我和游客们对腾冲国家公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腾冲国家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西部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叠水河畔,来峰山北麓小团坡脚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为纪念在腾冲战役中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陵园,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而且是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正面战场牺牲将士纪念陵园。纪念陵园由辛亥革命老将、爱国人士李根元先生以《楚辞》中著名的“国家烈士”的名字命名为“国家烈士陵园”。腾冲国家烈士陵园始建于1945年7月7日,占地面积88亩。 陵园主体建筑由陵园大门、烈士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烈士墓以纪念塔为中心,墓碑整齐排列,以小团坡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块墓碑上都镌刻着战斗中牺牲的官兵的军衔、军职和姓名。墓碑下埋葬着骨灰盒,共计3346座。
记得那天我们在女导游的带领下走进陵园大门,就看到眼前一片人头攒动的景象。我们向前走去,发现比我们先参观陵园的游客们正围着一个卖黄菊花的当地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买。五元一株,这里没人讲价。接下来,我看到已经买好黄菊花的游客们,手上拿着一株一株、一束束的黄菊花,一脸肃穆地向前走去。我也手捧一株黄菊花,跟着女导游继续前行。放眼整个陵园,安静而庄严,游人络绎不绝。陵园里栽种的松柏傲然挺立,地上长满了绿草。我想,一年到头有他们的昼夜陪伴,那些长眠的战士们也不会孤单。
边走边听着女导游的讲解,我们首先来到了陵园空地上的雕塑群。雕塑群是工匠精心雕刻的各式人物,再现了滇西人民抗战的场景。站在一尊童子军雕像前,不禁感叹。像他这样才十几岁的孩子,本该是父母手中的珍宝。但在那场惨烈的滇西抗战中,他们却离开了守护自己的父母,奔赴战场杀敌。移步到一尊名为《砸石头》的雕像前,一位正在哺乳的年轻女子正坐在那里,背着婴儿,手拿锤子砸石头。她旁边坐着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子。 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滇西人民不分老幼妇孺,全都奔赴战场,为修路、修机场砸石头,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日寇的情景。看到这样的场景,怎能不感动。继续顺着女导游的脚步,我们来到一尊名为“雷打树”的雕像前,一位老人斜倚在一棵枯树上,双目圆睁。听完女导游的介绍,我被老人的民族气节深深感动。我恭敬地将手中的黄菊花放在老人的雕像前。这位老人就是抗日名将寸行齐的父亲寸大金,当时他已经88岁高龄。寸大金是腾冲人,亲眼目睹了祖国被日寇猖獗入侵,国家沦陷的惨状。 他恨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报效国家,便坐在大罗旗坪观音寺那棵被雷击中的千年古杉树下,怀恨绝食而死。寸大金用这种方式表明了抗日的决心,死后双眼也不闭。这是何等的民族气节!以死抗日,无声胜有声。后来,腾冲人民为了纪念在攻克龙陵之战中牺牲的寸大金和寸行奇将军,便写了一副对联:“宁死不屈,忠于国,纵然死了也是活着。”
在女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移步到一座名为“斥责日寇”的雕像前。这尊雕像是历史上著名的“抗日县长”张文德先生的塑像。正是这位面容慈祥、令人敬佩的县长,以一个中国人的威严,写下了正义凛然、气势磅礴的当代诏书——《答天道》。其内容不仅痛斥了日寇侵华战争的种种罪行,也表达了腾冲人民抗战的决心。1942年夏,腾冲被日军的铁蹄践踏,当时城内军政要员惊恐不已,甚至弃城逃窜,使得腾冲这座著名的边城不战而败,沦陷在敌军之手。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已年过六旬的张文德被任命为“已不是县”的腾冲县长。张文德是腾冲本地人,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接任腾冲县长后,便投身到了艰苦的保家卫国之路上。他在腾冲的街头、曲石地区建立了战时县政府和抗日前线根据地,“抗日县长”之名不胫而走。1943年8月31日,日寇驻腾冲行政组组长田道给张文德写信,以关心腾冲人民“饥寒饥寒”的状况为诱饵,软化诱降。 张文德读后勃然大怒,写下了一封至今仍为世人警醒的举世闻名的信——《答天道》。这封《答天道》以碑文的形式陈列在国父陵园,供游客参观。这不仅仅是一份书面的回信,更是以深厚民族气节的文字,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无声的、却又有声的批评、谴责和震慑。
全文不足千字,但字字有力。 在《答田道》中,张文德以犀利的笔法,愤怒地谴责日军的罪行,“但事态发展至今,腾冲已有2000余人因枪伤而死,尸体暴露在荒野之中……”,“结果,父亲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生活无处躲避风雨,出行无门谋生,饥寒交迫中呼喊着等待死亡。她们甚至被你们和你们的同僚奴役、鞭打;有的被送到密支那去当炮灰。尤其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对妇女的羞辱。这一切都是腾冲人民的苦难,都是你们和你们的同僚所赐予的,都是罪行……”“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腾冲地方政府的官员,出于我的责任和良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对你们的同僚们进行任何侮辱。”您所提出的任何方案,我都予以考虑……”最后的落款是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文德。字字铿锵有力。“民国”怎么会是一个可以随意屠杀的国家呢?当你读到张文德先生的《答天道》时,我想你会为他书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正气所震撼,也会明白为什么这篇《答天道》至今仍被奉为当代的“正气篇章”而广为流传。收复腾冲后,张文德辞官归隐,但在“血腥腾冲”的历史上,却有他留下的一片忠义。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有这样民族气节的人。据说蒋介石曾亲笔题写“正气学人”匾额,张文德先生的名字也被收录在《大陆名人录》中。 张文德是宁折不弯的腾冲的一个缩影,腾冲人民正是凭借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抗日战争以来全国沦陷区第一个光复的县城,创造了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全歼来犯之敌的辉煌战绩。
听完女导游讲述的张文德先生的故事,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陵园入口大门右侧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刻着“卧中”二字的墓碑。女导游告诉我们,“卧中”二字是李根元先生题写的,埋葬着当时入侵腾冲的日军148团军官康美藏忠和另外两名(一说是四名)日寇。当时腾冲人民为了解恨,把他们绑起来跪下,面朝山上的中国士兵坟墓。“卧中”的日寇们羞愧难当,始终仰望着小团坡上阵亡将士的墓碑,见证着日寇最后的失败。 据说改革开放后,一位埋葬在“卧中”的日军后裔,曾想投资腾冲城作为引诱,目的是把埋葬在“卧中”的前辈遗骸挖出来带回日本,却被当时的腾冲县长一句“滚蛋”给拒绝了。“滚蛋”两个字,表明了和平时期腾冲人民的立场。在利益和民族气节上,新时代的腾冲人民没有忘记被日军侵略者践踏、成为“焦土城”的血耻。我想,如果天上的张文德先生知道这件事,他的后人一定会为他有和他一样的民族气节而欣慰。
我感慨万千,继续跟着女导游的带领往前走,在原驻华盟军总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和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的雕像前停了下来。我不禁对这两位国际友人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史书上记载的“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上,都有他们和中国人民并肩抗击日寇的身影。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感恩的民族,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老朋友和国际友人。我想,在这里修建这两位国际友人的雕像,就是对他们表达感激和纪念的最好方式。
离开雕塑群后,我们在女导游的带领下继续向前走。太阳比刚进陵园时更加灼热,三月的腾冲本就炎热,但走在国陵园里,却感到一丝忧伤。继续前行,“碧血千秋”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国陵园的主体建筑——烈士祠。“碧血千秋”四个大字是蒋介石亲笔题写的,李根元亲笔书写。烈士祠为古庙宇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四周有回廊。上檐下悬挂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河岳英灵”匾额,捐款堂正门上悬挂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笔题写的“忠烈殿”匾额。 祠堂中央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和《总理遗志》,左右悬挂着国民党旗帜和中华民国国旗。据女导游介绍,目前大陆悬挂国民党旗帜的地方只有两处,另一处是南京的中山陵。两侧墙壁上竖立着76块碑,上面刻着在收复腾冲惨烈战斗中牺牲的9618名将士的名字。祠堂前有数块石碑,有《腾冲战役纪要》、李根元的《致滇西长老书》、张文德的《复天道》。
烈士陵园左侧是滇西抗战阵亡盟军将士纪念碑,纪念碑前有19块刻有英文字母的墓碑,这里安葬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缅印战区为收复腾冲而牺牲的威廉·麦克默里少校等19位盟军将士,他们漂洋过海为世界和平而战,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腾冲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世界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愿天堂里的美国盟军将士在异乡永远安息。
临近中午,我们从烈士陵园后面拾阶而上,来到阵亡将士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建在半圆形的小团坡上,以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庄严地排列着72排肃穆庄严的阵线。左侧埋葬着二十集团军53军阵亡将士,右侧埋葬着二十集团军54军阵亡将士,共计3346块小墓碑。小墓碑从下至上庄严地矗立着。我走到一块小墓碑前,俯身触摸着刻有阵亡将士姓名、军衔的小墓碑,心里沉重不已,眼眶不禁湿润了。 我眼前所触及、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块小小的墓碑,它们是等待集合的有温度的将士的灵魂。叠水河的涛声、来峰山的山风,你们是在吹响集合的号角吗?你们是在吹响冲锋的号角吗?松涛声、眼前的小团山仿佛化作了当年惨烈的战场,激战的声音传入耳中……站在3346块小小的墓碑前,当年浴血奋战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跳跃。那一刻,我对安葬在这里的将士,产生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敬意和怀念。
我缓缓拾级而上,生怕惊扰了每一个安息的灵魂。看着周围那些小小的墓碑,心里更沉重了,脚步也不再轻快。不一会儿,就到了陵园最高处的坡顶上的烈士纪念塔。这座纪念塔高10米,呈方柱状,是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凿而成。塔的正面镌刻着霍奎章题词“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镌刻着蒋介石、李根元亲笔题写的四个蓝字“民族英雄”,另三面为腾冲抗战碑文。 站在纪念塔前放眼望去,远处是宁静的腾冲城,近处是触手可及的阵亡将士的小小墓碑。墓碑虽小,但墓碑下的墓穴里却安息着伟大的生命。正是他们为了民族的胜利而牺牲的宝贵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与安宁。
临近返程时间,不得不与腾冲国家公墓告别。回望身后的腾冲国家公墓,小团坡上的3346块小墓碑在我眼中越来越高,它们像威武的军人一样注视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的游客。我觉得这次腾冲国家公墓瞻仰之行非常值得,这也是我一生中接受过的最有意义、最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瞻仰国家公墓的过程中,我走的每一步、看到的每一处景观都像翻阅一本从未读过的历史书,在那里所见所闻弥补了我因为各种原因而错过的历史课。腾冲国家公墓是腾冲军民用鲜血写成的一本活的历史书,它厚重而厚重,史书上的人物和事迹永远不会忘记,祖国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