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字看古代丧葬习俗?语言与文化?从古文字看古代丧葬习俗我们的祖先对于死亡有着非常简单的观念,这一点从亡字本身就可以看出来。《说文解字》亡,澌。人离。从年人。段玉裁注:肉体与灵魂分离,故字从年人。甲骨文的亡字,左边是断骨之形,右边是吊唁之人。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结束。出于对死者的热爱或尊重,安葬、吊唁死者的习俗源远流长。一些古文字为我们保存了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1、丧(斛)、土葬与原始野葬习俗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其形成取决于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 在上古蛮荒时代,人们通常把死者的尸体抛弃在野外,野葬成为古代社会最原始的丧葬习俗。(刁)葬就体现了这种习俗。《说文解字》:问末。古人死后,用厚衣厚草木为陪葬品。死者身上都带着弓箭。甲骨文的芦字是“军”,就是佩带弓箭的人。古人死后,尸体被抛入野外,上面盖上柴草。因为野外有野兽出没,送葬队伍要随身携带弓箭,随时准备射杀袭击人的野兽。丧事过后,送葬队伍返回,死者的尸体就留给野兽吃。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叫野葬。 这与西藏的天葬有些相似,说明在人类社会进程中,野葬是二十二阶段之一。《说文解字》:埋葬,隐藏之意。
死者死在辫子里,其中一人用甘蔗盖着。甲骨文的葬形为人盖柴。葬的目的是为了隐藏尸体。与反映的情况类似,野葬没有棺材和坟墓,没有随葬品和丧葬仪式,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对尸体随意的处理方式。古书中也有这种习俗的记载。《易经?系辞》说:古人埋葬厚衣厚柴。野葬,无冢无树。……后圣人以棺材代替。《孟子?滕文公上》:古时有人不埋葬亲人,亲人死了,就抬起来,扔到山沟里。有一天,他们经过时,狐狸吃了,苍蝇蚊子吸了血。这些记载都表明了野葬习俗的存在。 后来圣人就用棺材代替了。据说就出现了用棺材和土葬将尸体深埋,让死者安息的习俗,这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二、墓、坟、陵、棺、陵、米、容、葬、葬习俗。随着人类情感意识的增强,灵魂不灭观念的出现,土葬逐渐取代了野葬,成为农耕社会最正统的丧葬方式。这也是中国安葬死者的丧葬习俗的来源。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祖先对土地有着很深的眷恋,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死后也要在这里安息,埋葬死者是灵魂的最终归宿,有些汉字明显地保留了这种习俗的特点。1、墓、坟、陵墓坟墓是丧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坟墓被视为人生的最终归宿。 汉字中的墓、坟、陵三个字就体现了这种习俗。《说文解字》墓是一个墓丘。
源于土默音。“坟”是坟。源于土奔音。“墓”是墓地。源于土英音,“邑”是埋葬地。从字面分析,三个字都与埋葬有关。《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说:上古有墓而无坟。可见,虽然都是指坟,但墓与坟有区别。高土者谓之坟,无坟者谓之坟。(《礼记·檀弓》)即在坟上堆起一大堆土叫坟,无土堆而只埋者谓之坟。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是墓,不是坟。墓与坟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 《礼记·檀弓》记载了孔子寻父墓的故事。孔子幼年丧父,长大后想祭拜父亲,却找不到坟墓。他费尽心机才找到。为了方便日后祭拜,他在父亲的坟上堆土,栽树为记号。孔子说:古时有墓而无冢,今有土丘,东西南北人,不可不顾。于是封之,立高四尺。(《礼记·檀弓》)汉代,墓与坟并无区别。2、棺、椁、米、瓮随着丧葬习俗的兴起,人们开始需要丧葬工具和陪葬品。棺、椁、米、瓮三个字,就记载了这种习俗。 棺椁、棺椁均指埋葬尸体的器具。内棺称棺椁,外棺(棺椁外面放置的大棺材)称棺椁。董仲舒《春秋繁露?衣制》记载:生时有宣冠、衣位、贵俸、田宅等,死时有棺椁、棺椁、被子、坟墓等。可见古代棺椁是用来显示死者地位的。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子棺椁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土葬两层。
丧葬习俗带上了政治色彩。“翻含”也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即把米、贝、珍珠、玉石等物放入死者口中。把米、贝放入口中叫“翻”,把珍珠、玉石放入口中叫“含”。“翻含”的目的,是把死者放入口中,因为活人死了,不忍露出嘴巴。(何修?语言与文化?注)这只是活着的人的孝心。在民间丧葬习俗中,至今仍能发现“翻含”习俗的残余。 3、“连”(连),在丧葬习俗中,“连”和“献”是死者入葬前两个重要的环节。《说文解字》:“连”是“收集”的意思。从“执舆”声而来。后来,用“连”代替了“连”。 人死后,首先要洗净死者遗体,口中含上“范含”,最后放入棺材内。这种习俗至今在各地丧葬习俗中还保留着。遗体防腐后,下葬前要保留一段时间,称为“献”。《说文解字》:遗体入棺,棺材远葬。我国古代从出殡到下葬的时间,是按照等级、地位的高低严格划分的。在今天的丧葬民俗中,多为三至五天。 3、祭祀、俑、木偶与下葬习俗我国古代下葬习俗起源早,延续久。祭祀就是用人送人去死。(《玉篇》)就是把活人埋葬。 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商代已盛行人祭制度,商代晚期贵族、王公大墓的祭祀人数可达数百人。秦汉以后,使用人偶、俑。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塑像,多用陶、泥或木制成人形。人偶、俑是人祭的延伸和演变。古书中关于人祭习俗的记载颇多。《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伯仁豪死,子车之延禧、中兴、成虎等祭祀,皆秦国良民,百姓悼念,为其撰《黄鸟》。
《诗经·黄鸟》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这种人祭,指责其残忍。孔子对这种以人殉葬的习俗极为愤怒,他说:先造泥人者,无后人也!即使用泥人殉葬,孔子也极力反对。从本质上说,丧葬习俗的延续,体现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的追求。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逝者,铭记祖先,善待生者,铭记逝者,保留我国丧葬习俗中善良朴实的一面,消除丑陋糟粕的一面,这才是我们对待古俗应有的态度。(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学院中文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