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云南彝族地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汉代,诸葛亮在世时,彝族先祖孟获将军的妃子死了,孟获便叫手下用丝绸裹住尸体,葬在一株青松的枝头上。”
树葬又称“露天葬”,是旧时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树葬是彝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云南彝族地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汉代,诸葛亮在世时,彝族先祖孟获将军的妃子死了。孟获叫部下用丝绸裹住尸体,埋在一棵青松的枝头上。人们聚集在树下,载歌载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妃子。”
树葬
树葬习俗的历史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其主要形式是将死者安放在山间或野外的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些稍有改进的方法,是将死者安放在特制的棚子上。由于尸体安放后任其风化,树葬又称“风葬”、“悬葬”、“木葬”、“空葬”或“悬葬”。树葬是树居的体现,因此在葬俗上也是原始生活的遗迹。
据相关记载,在上古时期,在灵魂迷信尚未出现之前,人们将尸体弃置于野外,就如同动物对待同类尸体一样。《易经·系辞传》云:“上古之人,以厚衣厚柴,野葬之,不葬不树,丧期无数……”这是在灵魂观念出现之前,或者说灵魂崇拜尚未发展时,人们处理尸体的情况。在灵魂观念出现之后,人们根据各种关于灵魂与尸体关系的观念,以及对灵魂在阴间生活的幻想,对尸体进行安置,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埋葬方式和葬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死者尸体,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 另一类是将死者尸体销毁,如火葬、风葬、树葬等。其中,树葬式在中国文献中记载颇多。《魏书·史卫传》云:“史卫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首置林中树上。”《周书·仪遇上》则说漠西人的丧葬习俗是“将死者用细苇裹,悬于树上。”
当地习俗
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丧葬习俗。他们的丧葬方法是把死者的尸体或盛有尸体的棺材放在山中或野外用几棵树搭成的平台上,让尸体自然腐烂。他们认为死者经受风吹雨淋,经受日月光照,就能化作天上的星星,给子孙后代带来希望和光明。鄂伦春族人树葬后就不再在意尸骨了,而赫哲族人则等尸体腐烂两三年后,再把尸骨取下来,装进鹿皮袋里,然后埋入地下。小孩死后,用桦树皮包裹尸体,放在树叉上。他们认为小孩的灵魂很小,埋入地下是怕灵魂出来不来,影响生育。
在广西大瑶山地区的瑶族丧葬习俗中,瑶族人民认为,婴儿死后,会回到花婆神(守护儿童的神)那里重生。如果尸体不很快腐烂,就无法投胎转世。因此,他们用破布和树皮包裹尸体,装进篮子里,挂在树上进行树葬。
达斡尔族丧葬习俗:对于因天花、麻疹等死亡的婴儿,常用树葬的方式处理。
在一些汉族地区,普遍有将死婴用席子裹住,挂在树上埋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