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临近
又一个扫墓高峰即将到来
不同于过去为亡灵点蜡烛、焚香、烧纸钱
现藏于泸州市南首山公墓
献花、唱歌、朗诵诗歌等。
文明的祭拜方式
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
建设人文纪念公园
南首山墓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开展禁烧、禁燃烟花等文明祭祀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成现代化、文明化、生态化、花园式的墓园,把墓园打造成人文纪念公园。
阚鲁军从南首山陵园管理处了解到,南首山陵园新征用的172亩土地即将开工建设,按照“先建公园、后建陵园”的思路,首先考虑把陵园区域建设成园林式公园,以文化主题建设为骨架,再在其中对陵园区域进行合理规划。
根据规划,南首山陵园新征用土地172亩,整个设计依山势而建,避免大规模开挖填筑造成生态破坏,而是在保持原有山体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建设,以佛教、儒家文化为主调,精心打造各类人文景观,陵园建设也自然融入建筑、雕塑、景观之中。
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方面,也做了更多人性化的考虑,各种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包括停车场、休闲区、电动车、电梯等。“未来我们还会举办祖先祭祀、展示泸州民间文化艺术、举办庙会等活动,不仅为城市公众提供纪念、祭拜的空间,也是文化教育的空间、休闲旅游的空间。”南首山陵园管理处负责人说。
新公园将在3年内竣工
据悉,南首山陵园新征地土地规划设计已获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规划委员会批准,预计投资1亿元建设,今年开工建设,3年内竣工。
新园区最大的特点是主要采用节地型生态葬,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土地。如果是传统葬,最多能容纳墓穴不超过4万座,但如果采用节地型生态葬,可容纳墓穴数量可达7万座。
同时,南首山墓园秉承“建墓不见墓”的理念,提高绿化水平,增加园林景观,减少石材、水泥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墓园造成的青山发白、土地硬化的现象,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明牺牲必须进行到底
“当然,从公墓改造成公园,不仅需要建设上的改变,更需要民众观念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支持。所以文明祭祀要进行到底,禁燃禁放烟花爆竹也要继续落实。”南首山公墓负责人说,“从这两年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实施效果来看,应该说我们的措施还是比较全面的,社会各界的反响也不错,今年我们还会继续用下去。”
南首山墓地管理处首先从自身角度考虑禁燃、禁放烟花爆竹问题:
● 从公园改造入手,拆除焚烧台,改造为花台、观景台,香炉改造为花盆,不再提供供奉平台供民众焚烧;
●与游客签订文明祭祀承诺书,承诺不在公园内燃放鞭炮、烧香、烧蜡烛、烧纸钱等可燃祭祀物品,转变游客观念;
● 多次走访周边商铺,建议其转变售卖方式,将鞭炮、香火、纸币等污染环境的供品更换为鲜花等健康文明的供品,从源头上控制问题。
● 在落实禁燃禁放烟花爆竹方面,经过努力,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殡葬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
● 市民政局协调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春节祭祀高峰期对南首山陵园进行执法设卡,严禁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园区,加强禁燃禁放烟花爆竹执法力度。
● 在宣传氛围营造上,除了积极联系各大媒体开展文明祭祀主题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宣传密度外,还发挥想象力,创新文明祭祀方式,用装有纸鹤、黄丝带、《心经》、摇铃等祭祀“福袋”代替传统的可燃祭祀,让群众自然过渡到自觉弃放鞭炮、弃香烛、弃纸钱的阶段。
●同时聘请古代音乐家在公园内现场演奏,为来公园的人们营造一个温馨、静谧的纪念环境。
无论是墓地的改造,还是祭祀方式的改变,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文明。只有墓地和群众在观念和行动上步调一致,相信把墓地变成公园的梦想就不会遥远。
摄影:周雄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