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安吉龙山源陵园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陵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及史文资料整理工作进展顺利

发布时间:2024-07-15 09 浏览: 126

侯海墓志_考古发现海昏侯全集_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_考古发现海昏侯全集_侯海墓志

江西师范大学赵利平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及史文资料编纂》(批准号:16@ZH022)自项目启动以来,进展有序,子课题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项目影响不断扩大,已通过中期评估。

1. 组织学术活动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工作推进会的要求,2018年项目组开展了多项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2月底至3月初,相关课题组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联席会议,邀请考古发掘、实验室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就海昏侯墓出土的若干文物保护问题进行了工作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海昏侯简保护整理解读的工作步骤。

2018年3月下旬,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海昏侯国及南汉文化研究、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及新媒体传播研究三个子项目组负责人应邀参加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昌邑古城遗址保护研讨会”,结合昌邑国历史文化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相关专家就海昏侯墓遗址保护、文化展示等历史文化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4月和5月,相关课题组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发现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两次海昏侯墓竹简保护与整理专题汇报会,对竹简保护、整理、解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就下一步工作达成了共识。

5月份,项目办与山东省荷泽市考古研究所海昏侯国遗址调查队、巨野县文物管理所、巨野县博物馆等单位,以及项目承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市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研究组成员进行了座谈,并达成合作研究昌邑国和海昏侯国历史文化的共识。

6、7月份,项目办精心组织各研究组开展了项目中期评估,并于7月初按时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提交了中期评估报告。项目中期评估梳理了项目立项以来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对项目研究的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8月份,昌县相关课题组负责人结合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现状、遗址及文物保护、大型遗址公园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情况,结合项目研究进展,共同起草了政策报告,准备向省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建设性建议。报告初稿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已报送省社科联相关部门审议,并将适时召开小型研讨会或听证会,对提交的报告进行进一步审议,最终定稿提交省社科联。

10月,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荷泽市文化广电局、荷泽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海昏侯刘贺昌邑国故址巨野县举办了“昌邑国与海昏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交了40余篇学术论文,就西汉昌邑国与海昏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及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本次研讨会对拓展项目研究领域、扩大项目社会影​​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项目组部分成员还参加了与地方考古和历史文化展览方案、展览情况相关的讨论、考察和文化建设学术活动,如:《南昌汉代海昏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专家评审会、海昏国遗址博物馆展览方案策划研讨会、新江西省博物馆《汉代明珠——南昌汉代海昏国历史文化展(暂定名)》展览提纲研讨会、巨野县博物馆刘伯、刘贺两代昌邑王历史文物联展等,为海昏国遗址展览方案的规划建设献计献策,并利用项目组成员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已有的科研成果对其内容设计框架方案提出具体的建设性建议等,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服务地方文化事业的支撑作用。

2. 子课题研究进展

在本项目的七个子课题中,考古文物等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本项目的基础,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器物竹简研究组工作主要包括:1.整理海昏侯墓及M1发掘资料。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整理发掘文字资料2581份、测绘图纸3356张、影像资料63044份、视频资料2240分钟。对出土文物的位置、坐标、编号、提取、应急保护、文字、图纸、照片、拓片、视频、出土器物登记表等资料的校对工作已初步完成。金器、铜器、玉器、漆木(含木简)、陶瓷器(含漆陶)的文字记述、分类统计、摄影作品、器物登记卡等工作已初步完成,共计7100余件。并开始对出土文物进行测绘和铁器整理工作; 2.文物修复、整理与研究。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其中漆器3000件(套)、铜器3000件(套)、玉器500件(套)、金器478件。各类文物正在修复保护中,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推进。漆器经现场提取和保护性保护后,正在相关科研基地进行初步数据收集、清洗和局部脱水处理,并由专门人员定期监测观察,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铜器的保护修复研究已与国内相关单位合作开展,进展顺利。除主棺玉器外,玉器的信息提取和表面附着物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 对金器完成了出土马蹄金的嵌物分析,研究了其腐蚀过程,得出了初步结论(文章已发表)。目前,所有出土金器的初步保护工作已完成,并已达到展览要求。3、出土文物科技监测分析。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对海昏侯墓出土的各类文物开展科技检测分析,取得初步进展,部分科研成果已发表。竹简排布研究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也是难度最大的课题。目前,共计分离出竹简5283片、木简60余片、署名板108块。在完成分离、初步红外扫描工作的基础上,正在对竹简进行加固、修复、清洗等工作。 为加快研究进度,研究团队利用抢救性发掘和保护过程中拍摄的红外扫描照片,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经过耐心比对、细心观察等艰苦的前期解读工作,对可辨认的竹简进行了初步分类,了解到竹简的基本内容包括经书、公文书、书籍、签章等。由于竹简出土时保存状况较差,3600余枚竹简还需要进一步修复保护后才能进行拍照解读。为此,研究团队与考古专家共同提出了下一阶段竹简加固、清理、修复、测量、摄影等数据信息收集的工作方案,并正在逐一实施。有的已在整理基础上发表了中期研究成果。

在与南方大型汉墓对比方面,研究组从墓地规制、墓葬等级、随葬品分析等角度,对海昏侯墓与同期张安世墓、南越王墓进行了对比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刊《秦汉研究》第12期开设“海昏侯墓研究”专栏,发表文章4篇,其中包括研究团队成员的3篇学术论文《刘贺墓与张安世墓比较研究》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与广州南越王墓比较差异》,分别从墓地规模、主墓布局、陪葬坑与随葬品、共性与差异性等角度对这些汉墓进行了比较研究,获得了对进一步了解墓主人社会地位、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见解。 在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方面,研究团队按照海昏历史文献资料编撰提纲和编撰人员分工,分别开展资料挖掘和整理工作,部分已形成长篇资料汇编。文献整理研究团队和海昏侯国南汉文化研究团队还联合在新建、奉新等地开展社会史调查和资料收集,收集到奉新德胜堂《历山刘氏族谱》(九卷)资料2.23G,对研究刘贺及海昏侯国在区域史中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为海昏侯国历史文献的形成提供了一些实证证据,使资料整理在比较分析中更具学术性。 海昏侯国与南汉文化研究着重追溯汉文化南传的路径与形态、海昏侯国都城所在地,并结合海昏侯国经济史、社会史研究,揭示海昏侯国与海昏郡的关系乃至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形成学术著作《海昏侯国历史研究》。在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研究团队分解研究任务,突出重大理论研究,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注重国家级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示范作用,尝试建立大遗址保护与价值解读体系。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海昏侯国遗址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在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研究中,研究团队始终紧密结合具体实践部门,将研究工作纳入规划建设等常规工作之中,与相关规划研究部门联合开展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展示规划、考古遗址建设规划等理论研究。相关规划文本(含数字博物馆)已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陈列提纲(含数字展示数据采集方案)正结合项目研究进行系统酝酿、规划设计,部分已开始实施。

三、项目影响及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及史料整理研究》在江西启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极大推动了西汉海昏侯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址展示、文化建设及相关学术研究的进展。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中国社科网、大江网、大众网、中国文化报、江西日报、江西卫视、山东卫视等媒体纷纷报道了该项目启动及相关学术活动。 今年初,“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及史料研究”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学术热点。项目组成员苏州大学臧志飞教授在1月召开的学术热点选题专家会上评价称,“海昏侯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和近万枚竹简(初步估计)是新世纪中国古代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具有多层次的历史价值,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社会发展,揭开西汉中晚期历史发展的重重帷幕。”目前,资料整理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仅发表了一小部分资料,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广阔的学术空间和发展前景。社会价值。”由此可见,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史文化资料整理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文物考古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文物》今年第11期出版了海昏侯墓考古遗迹专刊,其中5篇文章即为该项目相关子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

项目启动以来,项目承担单位或团队成员在《江汉考古》《南方文物》《农业考古》《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人文版)》《文物保护与考古》《东岳讲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秦汉学》《南都讲坛》《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刊物论文数量、质量和影响力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研究始终秉持学术是社会公共工具的原则,既坚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的高标准、高水准,也坚持科研平台开放包容的格局。根据项目进展需要,邀请国内外著名秦汉史、考古学专家作为项目支持或顾问,与项目承担单位、相关合作单位学者共同组成智力创新网络和学术研究团队。目前,著名秦汉史专家黄锦燕教授已在《史学研究》2018年第5期上发表了本课题中期成果署名论文,提升了项目研究的影响力。部分课题组采取集体署名或单位署名的方式,吸引和帮助青年学者参与项目研究。 例如2018年发表在《文物》第11期的海昏侯墓器物研究成果、发表在《秦汉研究》第12期的海昏侯墓比较研究成果等,都是在子课题组长的牵头或指导下完成的,认真落实项目计划要求,积极培养年轻学术骨干,推动社科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项目研究工作基本实现了2018年度计划的六大研究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社科办组织的中期评估。

(研究团队供稿)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