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英雄们修建了一座陵墓
——悼念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总设计师邹亚
正在建设中的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塔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市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秉承中国古代中轴对称的建筑理念,气势磅礴、端庄沉稳,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体现了国家陵园的序列美和敬畏感,堪称建国建筑的杰作。
这座当时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的整体设计,出自一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之手。但这并不是他唯一的作品,他还参与了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设计,在近代中国版画界享有盛誉,他就是邹亚。让我们透过弥漫的烟尘历史,探寻他一生的足迹。
………………………………
太行山上的版画家
邹娅,原名亚民,1916年4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洪山镇,自幼喜爱美术。1934年,18岁的他辍学来到上海,在新光书店、民强画社以画画为生。在此期间,他受到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精心研习、创作木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邹娅离开上海,经武汉、西安,1938年到达延安,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延安墙上张贴的许多宣传画都有他的作品。 同年冬,他徒步数月,东渡黄河,翻越险峻的绵山,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到达晋东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美术干事,为报纸和士兵教科书创作木刻插图。
1954年,邹亚(左一)与战友们
1940年春,邹亚从总政调入木刻剧团,夏天随木刻剧团来到冀南,在涉县创作了以《一把枪》为题的21幅木刻连环画。当时,用木刻手法表现连环画还比较少见,可见他的探索精神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
1941年,邹亚被调到《新华日报》(华北版)担任木刻创作员。抗日根据地如火如荼的生活和战斗岁月,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创作了《五月端午》《春耕》《保卫丰收》《攻城》《救济百姓》《烧旧约换新衣》《不许人杀》《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埋地雷》《摧毁碉堡》等数百幅木刻作品。强烈的黑白对比,粗犷刚劲的线条,真实地再现了抗敌战士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劳动人民高涨的生产热情。他的作品深受上流人士的喜爱和欣赏,庙会上常常有数以万计的木刻作品一售而空。
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迎刘邓大军南下》、《百万雄师过长江》等描绘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美术作品的典范和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珍贵记录。这期间,邹娅先后在太行新华书店、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济南书店、华北新华书店、石家庄新华书店工作。
烈士陵园总设计师
1946年3月19日,晋冀鲁豫边区委员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在邯郸召开,会议决定在邯郸修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当时边区没有建筑师,只能寻找有类似设计能力的人。当时邹亚在邯郸济南书店主管美术,就请他负责勘测、绘制设计图。
邹亚虽然在美术界小有名气,但与建筑设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毅然投入到绘图工作中。为了集思广益,他建议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图,并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刊登通告:“邯郸正在修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现专门征集烈士塔、烈士陵园、四十八烈士亭、左权墓、陵园大门的设计图。如全部采用,奖金3万元(边币),部分采用,还给予一定报酬。陵园平面图已备好,应征者凭索取即可。”
布告发出后,无人前来应聘。为了有所进步,从1946年6月开始,邹亚只能边设计、边画图,边学习、边摸索。邯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为了捕捉设计灵感,他经常到武陵丛台、黄梁孟卢胜寺等传统建筑,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布局,甚至到街上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看“影画”里的北京故宫彩绘。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埋头设计,常常一连熬几个晚上。经过三个多月的刻苦钻研,他设计了几套方案,画了几十张图纸,经过多次修改,才上报边区领导审批。
在工程设计时,邹亚虚心向工匠请教,聘请了一批当地及武安山区有名的泥瓦匠、石匠,如王应奎、陈良山、李凤祥、赵殿文等,他们都成了邹亚的好帮手。
在设计古建筑时,邹亚对古建筑大檐亭阁的结构不太了解,只能画出一个外形,然后把设计意图告诉工匠。工匠们按照古建筑规程,细化设计方案,最终让展览馆、四十八烈士亭、左权将军纪念馆等建筑飞檐翘角、斗拱交错、雕栏玉砖,古色古香。
烈士纪念塔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邹娅向石匠们讲完纪念塔的设计理念后,石匠们根据塔高、周长、用料重量等数据,计算出地基深度,用人力将数百公斤石料夯实,将300多根粗壮的树桩打入地下,让这座雄伟挺拔的石塔历经70多年的风雨和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墓址选在日军侵华时修建的“东亚神社”遗址上,取“夺其家园,震慑其灵魂,凝聚革命先烈英灵,镇压倭寇恶灵”之意。
按照邹娅的设计蓝图,陵园采用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形式,以陵园正门、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为南北中轴线,东西道路为对称建筑。建筑群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同时吸收苏式纪念建筑的特点,让人沉浸在宏伟庄严的氛围中,心中充满对革命先烈的感恩。
烈士陵园分南北两个院落,当时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八座,分为三路。
中路为西洋建筑风格,由三栋建筑组成。北院大门为凯旋门形建筑。烈士纪念塔为陵园主体建筑,庄严雄伟,高24米,方锥形。人民英雄纪念墓坐落在高1.2米的九级台基上,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为半球形纪念建筑,顶部为罗马弧形,犹如穹顶。
西路主要建筑为陈列馆和四十八烈士亭,由一组具有古典民族风格的建筑组成。陈列馆灰墙碧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形似宫殿。陈列馆西侧为四十八烈士亭,为六角形双层楼阁,屋顶覆白琉璃瓦,十二个飞檐,红柱支撑。四周松柏参天,古朴典雅。
东路烈士纪念馆始建于1952年,1954年落成,红墙绿瓦,典雅壮丽,是陵园内最为宏伟的宫殿式纪念建筑,与西路展览馆形成对称格局。
东路还有一栋建筑,南面是左权墓。墓前按照中国陵墓的格局设计了一座乳白色的牌坊。为了体现左权将军的高大气节,牌坊建在高台上,让人心生敬意。
左权墓南侧,按照邹娅的设计,是一栋中式古典风格的建筑,名为“文献馆”,陈列烈士生平及相关文献资料。1957年改为“左权将军纪念馆”。1963年重建左权将军纪念馆时,将原有的古建筑风格改为平顶现代建筑。2000年以后,陵园计划在西路建设红色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设计师呈现了一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与相对对称的“左权将军纪念馆”在风格上形成了对比。于是,方案再次修改,将尖顶瓦房改为方形平顶现代建筑,与左权将军纪念馆形成对称格局。
左权将军纪念馆旧景
1946年秋后,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陵园修建工作停止,以备战,邹娅被调到济南日报社工作。
1947年秋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邯郸局势比较稳定。1948年春,上级决定恢复修建陵园,邹亚奉命调回烈士陵园工作。1950年10月初,烈士陵园主体建筑竣工。21日,隆重举行了左权将军等烈士的安葬暨邯郸烈士陵园落成典礼。邹亚作为总设计师应邀出席落成典礼。当他看到自己绘制的蓝图矗立在蓝天大地之间,为无数在太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提供了安息之地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精神上的慰藉。
建成后的烈士陵园既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又有典型的苏式纪念建筑,东西方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烈士陵园建设的典范和样板,在重塑国家文化形象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新中国画坛的耕耘者
新中国成立后,邹娅参与创建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总编辑、副社长,是该出版社《漫画集》第一任主编。
1950年10月,美国悍然发动朝鲜战争,把战火带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卫祖国的战争。根据周恩来总理“我们爱好和平,但是不怕战争”的指示,人民日报记者阙文拍摄了一张两个孩子手抱和平鸽的照片。1952年6月1日,这张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头条,引起轰动。邹娅根据这张照片创作了《我们爱好和平》的宣传画,并用稚嫩的童心写下了“我们爱好和平”六个字,给人以亲切感。出席维也纳世界和平会议时,宋庆龄副主席和戏剧大师梅兰芳沿街散发,使这一经典作品迅速传遍世界。 从1952年到1959年,这张宣传画共印刷了一千多万份。
在繁忙的出版社领导岗位上,邹亚主持编辑了多部有影响的美术作品集,亲自为《解放区木刻版画》、《黄宾虹画集》作序,为著名诗人李季的长篇叙事诗《杨镐传》作插图,为著名作家杨朔的小说《望南山》作插图,为“杨柳青”年画写文章推介,为柯刚的小说《为中原而战》、小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设计装帧,为促进新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73年,邹亚被任命为北京画院院长,太行山是他永远的挚爱。他的妻子苏格曾说:“他怀念太行山,他的画里常常有太行山的山峦和村庄,那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的灵魂所在。”1974年,他听说山西阳泉煤矿的工人创作十分活跃,便再次踏上了去太行山的旅程。看到雄伟而又熟悉的太行山,他充满遐想,激动万分。谁曾想,这一趟,竟让他的灵魂又回到了太行山。
4月20日,他戴上安全帽、穿上大雨靴,带领画院同事深入矿井体验生活。返回地面时,绞车突然震动,车板斜滑而下。邹亚预感到有车滑,赶紧指挥人员撤离,但留守的邹亚并未脱离危险,他的生命永远与太行交织在一起。
太行山哭泣,松树呜咽。在邹崖的追悼会上,社会各界纷纷前来送别。一位中国画坛巨星的离世,让人悲痛不已。著名画家吴作人曾吟诵一首五言绝句赠给邹崖的妻子苏格:“黄鹤满韵醉人心,心系云林。太行山无边,阳河山深仇大恨。”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太行山之子的深厚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