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陵简介关羽死后,头葬于河南洛阳,尸体葬于湖北当阳。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羽陵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关羽陵 史记 关墓是埋葬关羽遗体的地方。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侯爵的爵位葬于洛阳关林。这就是“头在洛阳,困在当阳”俗名的由来。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意外失荆州,败麦城。孙权在临居甲市(今远安县灰马坡)俘获关羽并将其斩首。全将大禹的首级送给曹公,并以诸侯之礼将其尸体埋葬在当阳,也就是今天的当阳关陵。据史料记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遗体的地方,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着“头枕洛阳,身困当阳”的说法。关陵原名“大王墓”,始建于东汉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朱在墓前建了祭祀亭。该寺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群楼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落成。关岭,占地4.5万平方米。皇陵采用中轴对称体系。中轴线上有神道碑亭、汉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大雄宝殿、寝殿、墓基等八座古建筑。正殿大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亲书的“强盛中华”四字金匾。陵区四周为皇陵式红墙、黄瓦宫墙。禹陵建筑结构 关羽陵位于当阳城西五里,陵庙坐西朝东,面临巨水,遥望景山。
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个被树木掩映的土堆。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阳太守王朱封关羽墓,并“筑祀亭,围墙树木。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方丈惠真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缮山门,看守坟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当阳县令黄恕上书朝廷,请求为关羽墓建庙,并得到宪宗的许可,大量修建。建筑群于明嘉靖十五年动工,目前关林主要建筑占地98亩,都在中轴线上,上面有武楼、正门、仪门、回廊、礼拜殿、正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最后是关中大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廊顶覆琉璃瓦,五脊横立,六兽威武。正门上有12尊关羽浮雕木雕,关羽原为武将。他不负大义,又忠又勇,最终“斩首舍生,成仁”。因此,千百年来,朝廷官员李恕都推崇关羽“忠、义、仁、勇”,将其视为忠义的典范和仁勇的化身。为了表示忠心,历代皇帝都一步步加封爵位,从“侯为王,王为帝,帝为圣,圣为天”开始。称号最终变成了“忠神武魂仁勇威武关圣帝”。随着历代皇帝给关羽加谥号,关羽墓的称号也越来越高。在中国古代,只有孔霖、孟霖等圣人的埋葬地才能称为“霖”。在河南洛阳,埋葬关羽首级的坟墓叫关林。
只有古代帝王的陵墓才能称为陵墓,而在湖北当阳,埋葬关羽尸体的陵墓才称为陵墓。山西解县有一座埋葬他灵魂的坟墓。四川成都还建有一座衣服墓。头、身、魂、墓都完整,这在中国墓葬史上是罕见的。人们祭祀关羽,为他建庙。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皇帝下令天下各省、县、市修建关庙,赐春秋节、生日节,并册封为国公。关羽为第三代。此后,对关羽的“歌颂不已”,祭祀他的寺庙也数不胜数。可谓“谁能五夜持烛,九州遍地香火焚,形成与天下祭祀孔子的“文庙”相对应的祭祀关羽的“武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