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安吉龙山源陵园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陵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生态园林公墓调研报告:探索绿色殡葬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20 22 浏览: 29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绿色”、“生态”、“环保”等词汇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在公墓建设领域,近年间,诸如生态公墓、园林公墓、绿色公墓、森林公墓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包括树葬、花葬、草葬、生态葬等多种葬法,种类繁多。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园林公墓的相关认识,同时对其发展策略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激发更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一、生态园林公墓是公墓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各地公墓开始逐渐兴起。进入近二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公墓的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墓的设立与成长,对于推动我国的殡葬改革,尤其是整治乱埋乱葬现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殡葬形式,公墓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其行业正以更快的步伐持续发展。然而,在公墓的演进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诸如花岗石制成的墓碑、墓体,乃至墓道铺设的花岗岩,一座紧邻一座,排列得井然有序,气势磅礴,宛如一排排“方阵”,人们习惯将其称作“石碑方阵”。缺乏绿色或绿色稀少,生态环境的恶化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与此同时,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城市的环境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因此,公墓的进步遭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其中一些公墓甚至遭到了社会的强烈指责。此类质疑与指责在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目前,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与传统的墓葬形式相比,这些“石碑方阵”式的墓地显得更加不科学,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这并非科学发展的体现,反而是一种严重的倒退。设想如果所有墓地都采用“石碑方阵”的形式,那么在十年、二十年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这些不朽的“花岗石碑”将谱写出一部新的《石头记》!

当然,这并非公墓自身之过。公墓的设立,对人们的墓葬行为进行了规范,为城市乱埋散葬的治理提供了基础。在当前阶段,公墓仍旧是较为适宜的安葬形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然而,问题在于公墓的发展方向应为何处?我认为,“生态园林公墓”将是我国公墓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什么是生态园林公墓呢?

生态园林公墓,乃是对墓地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处理后,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园林的特质,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植物、建筑与墓碑相互协调,墓园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此外,墓园的设计布局严格遵守城市规划,使得其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具体地讲,生态园林公墓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生态园林公墓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不仅用于安葬,还需进行植树和种草。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公墓绿化工作被科学系统地实施,实现了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合理配置。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通过植物群落的层次、比例布局、时空安排以及营林维护设施的完善配套,推动植物群落实现和谐健康的生长。墓园不仅构建了自身生态的良性循环体系,而且融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框架,为市民带来了清新的呼吸空间,并优化了城市的气候条件。它成为了城市的“绿色肺叶”。“建设墓地,保留森林”,这样的理念让公墓不再仅仅是土地的消耗者,而是变成了土地的改造者和再开发者。因此,它实现了对墓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园林公墓,是城市一处景观。公墓不仅进行绿化,还精心打造园林景观。它运用景观学原理,对墓园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对道路、入口、走廊、亭台、楼阁等进行合理布局,并巧妙地顺应地形地貌和水系,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墓园不仅树木繁茂,还有花卉点缀,更注重形成优美的景观。通过植物品种的巧妙搭配、造型各异以及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墓园成为了一处赏心悦目的景致。墓园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地方,而是城市居民休闲游览的场所。

生态园林公墓,作为城市中的人文纪念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在这里,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有一位或伟大、或平凡的逝者,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人生历程。这些历史故事,对于他们的后代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生故事,共同编织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陵园以殡葬传统为核心,融合了美学、园林、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塑造了风格迥异的墓园景观和墓碑个性,使之成为城市中独具特色的人文纪念地。它不仅满足了市民对先人缅怀的需求,还能提供精神上的滋养,促使人们反思人生,洞察历史。

生态园林公墓在内涵与形式上均超越了传统模式,不仅拓宽了公墓的功能范畴,也转变了公众对公墓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公众对公墓的兴趣,成为公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设和发展生态园林公墓的对策

建设生态园林公墓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确保公墓长远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生态园林公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其发展,必须具备一个全面的规划思路,并制定出一套详尽的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

将生态园林公墓的建设融入城市整体规划,进行合理的空间安排。此类公墓应积极扮演城市建设的辅助角色,展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风格,并与城市建设的整体标准相契合。

(二)需精心制定生态园林公墓的建造蓝图。生态园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生态学、园林设计、环境科学、景观设计等多领域知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园林公墓的建造代表着公墓行业发展的更高层次,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生态园林公墓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并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在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需求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的固有属性,并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构建一个与环境、人类及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生态区域。需依据物种的特有属性,科学合理地规划植物种类及其数量比例,确保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从而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成长,并产生积极的生态影响。

依据园林景观学的原则,对园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地形地貌进行合理改造,精心布局建筑及其小品,以及植物与建筑的和谐搭配。通过三维空间与植物生长周期的四维时空相结合的设计,打造出花团锦簇、竹影婆娑、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蜂蝶翩跹的园林景致,使墓园呈现出优美的视觉景观,并满足市民休闲观光的需求。

在继承传统殡葬文化的精髓之余,巧妙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元素,对墓园进行精心文化规划。这种文化设计远非寥寥数语、寥寥数碑所能概括,它涉及对城市历史底蕴、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间风情的深刻理解,同时还包括对墓园主题的精准定位。这实际上是对墓园精神内涵的塑造。传统的“风水学”对墓地的地形地貌设定了严格且详细的标准,若依照这些标准来选择墓园的位置并进行改造,往往能获得公众的认可;每个人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塑造了他们各异的人格特质,若将这些特质以及后世对它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墓碑的形式展现出来,便构成了墓的深层文化意义,若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便形成了艺术墓;在传统习俗里,某些植物和动物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寓意,如“松柏代表着永恒”、“龟、鹤象征着长寿”等,在墓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若恰当地运用这些元素,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墓园中竖立一座仙鹤的雕像,此处便是象征着长寿的长者居住区;栽种一片桃树和李树,这样的布局便构成了教师们的专属园区;进一步拓展这一理念,种植一片名为“含笑”的植物,寓意着让逝去的先人在地底下也能面带微笑!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生态园林公墓的快速与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运用法律法规、行政措施以及经济手段等多种途径,对公墓建设实施指导和约束,以推动生态园林公墓的进步。比如,可以制定行业规范,借助规范来引导公墓的建设方向。即便借助规范化的审核体系实施强制监管;亦可通过调整价格、征收税费等经济手段,对陵园的发展实施激励或制约,确保陵园运营商的经营理念与政府的发展导向相协调。

(四)需强化人才培养,奠定生态园林公墓发展的坚实人才基石。生态园林公墓的建设融合了建筑、园林、文化、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及众多技术,人才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人才短缺正是公墓行业普遍存在的短板。若缺乏人才支持,生态园林公墓的建设与发展将沦为空谈。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正规的教育体系,二是通过培训教育。我们一方面能够通过引入人才这一途径,吸纳那些经过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有组织的培训项目,不断提升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全国殡葬协会携手上海福寿园,每年定期举办公墓管理与技术培训班。这一举措为我国公墓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这些接受过培训的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出色,有效推动了各地公墓经营理念的革新。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公墓建设的整体水平,成为培养人才的典范。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