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遥远之处的红色住宅,四周飘散着其身影却无处寻觅。那三岁的幼童价值连城,他将为主人远渡重洋,前往东方征战。此乃唐太宗梦中出现的贤臣隐名诗,徐茂公在解读梦境时指出:这位梦中所现的贤臣名为薛仁贵,他来自绛州的龙门。
薛仁贵生平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出身于唐代的绛州龙门县大黄村(现今河津市的黄村、修村一带)。他于隋大业十年(614年)农历十月十八日降临人世,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中长大。早年,他与妻子柳英环一同生活在简陋的寒窑之中。到了贞观十八年(644年),他应征入伍,加入了唐太宗的东征队伍。
薛仁贵历经沙场,战功赫赫,官拜右威卫大将军并担任安东都护,被封为平阳郡公。他的征战经历,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均有详细记载。而关于薛仁贵及其家族的传奇故事,则通过《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小说,以及评书、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自唐代至今,薛仁贵的名声与他曾居住的简陋窑洞,因他辉煌的战绩而声名远扬,传遍五湖四海。他秉持着“爱国爱民,忠诚勇敢,善于战斗”的崇高精神,以及不屈不挠、叱咤风云的民族气节,更是声名远播,千秋流芳。
战功与政绩
唐贞观年间,随着高句丽持续占领唐朝辽东地区,唐太宗李世民做出决策,亲自领军东征高句丽。彼时,薛仁贵与妻子柳英环居于简陋的寒窑之中,听闻皇帝亲征辽东的消息,薛仁贵在妻子的激励下,毅然应征入伍。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自领军东征,行军至安地之际,郎将刘君昂不幸陷入敌军重围。面对这一危急时刻,薛仁贵挺身而出,勇猛冲锋,深入敌阵,斩杀敌将,并将首级悬挂于马鞍之上。敌军见状,纷纷投降,薛仁贵由此声名鹊起。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军进攻安市城,薛仁贵身着素白衣衫,挥舞着方天画戟,腰间挂着两把强弓,冲锋在前,勇猛无比,无人能敌。唐军趁胜追击,高句丽军队全面溃败。远观战场的唐太宗见状,急忙询问:“那身着白衣、冲锋在前的将领是谁?”左右侍从答道:“那是薛仁贵。”战事结束后,唐太宗特地召见了薛仁贵,对他大加赞誉,并任命他为游击将军以及云泉府果毅。在唐军凯旋归国的路上,唐太宗又一次召见了薛仁贵,他感慨万分地说:“我虽得辽东之地并不喜悦,但真正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英勇将领。”因此,唐太宗又擢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自此,薛仁贵以“白袍虓将”的美誉传遍四方。
永徽五年四月,唐高宗亲临万年宫。那丁丑之夜,暴雨倾盆,山洪突发,汹涌的洪水直扑万年宫。守卫们惊慌失措,纷纷四散奔逃。薛仁贵目睹此景,愤然道:“君王身陷危难,臣子岂能贪生怕死,临危退缩?”面对滚滚洪水,他毫不犹豫,立刻攀上城门的横木,向宫内高声呼喊。唐高宗闻声急忙离开宫殿,迅速登高避难,成功躲过那场灾难。山洪退去之后,唐高宗对薛仁贵救命之恩充满感激,特别赐予他一匹御马,以此表达对他的嘉奖与深深的谢意。
显庆二年,十二月之际,唐高宗派遣苏定方将军征讨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部落,成功解救了被该部落拘禁的泥熟部落人质。薛仁贵遂直言进谏,建议高宗将泥熟部落的家属悉数遣返泥熟之地。如此一来,泥熟百姓必对贺鲁的残暴行径深恶痛绝,并对陛下之恩德铭记于心。唐高宗采纳了薛仁贵的建议,将战争中俘获的泥熟人质全部送回泥熟。泥熟部落对唐朝的恩惠深表感激,于是主动提出愿意为唐军出力,此举显著提升了唐军的作战实力,并进一步巩固了大唐对西域地区的实际控制。
显庆三年(658)六月,唐高宗任命薛仁贵为副将,率军远征辽东。在贵端城,唐军大败高句丽军队。翌年,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仁贵勇猛冲入敌阵,箭矢如雨,无一虚发。随后,他转战石城,单骑闯入敌阵,成功生擒敌方弓箭手。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之地成功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众多首领。战役结束后,薛仁贵凭借其赫赫战功,被擢升为左武卫将军,并获封河东县男爵之位。
龙朔元年,突厥九姓举兵入侵边疆。唐高宗遂命郑仁泰担任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副,率军奔赴天山征讨。彼时,突厥兵力达十万之众,依仗天山之险,派遣众多勇猛骑士挑战。薛仁贵在战场上一连射出三箭,射杀敌将三位,余下敌军均因薛仁贵之威猛而投降。随后,薛仁贵再度领军讨伐碛北的残余敌人,成功俘获了敌方的首领叶护及其兄弟三人,胜利班师。那时军中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将军一箭射定天山,勇士高歌闯入汉关。"自那之后,九姓突厥势力逐渐衰落,再未成为唐朝边界的隐患。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盖苏文离世,其长子孙泉男生接任宰相一职,有意向唐朝投诚。于是,唐高宗派遣将军庞同善、高侃等人前去迎接。然而,泉男生的次子泉男建却对此表示反对。无奈之下,高宗又派遣薛仁贵率领军队作为庞同善的支援力量。庞同善等人抵达新城后,夜幕降临之际,不幸遭遇敌军突袭。薛仁贵闻讯后,立即率领勇猛的将士迅速赶到战场,斩杀敌军数百人。仁贵等继续前行至金山,却不幸遭遇高句丽军队的攻击。仁贵率领部队将敌军分割成两部分,逐一击破,成功攻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座城池,最终与泉男生的部队成功会师。为此,高宗亲自写下诏书,对薛仁贵进行慰勉,并表彰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左右开弓,势不可挡”。仁贵趁胜追击,亲自率领两千精兵,一举攻克了高句丽的重要城镇扶余城。随后,仁贵与李绩的部队在平壤城成功会师。唐高宗在征服高句丽之后,授予薛仁贵右威卫大将军的职位,并封他为平阳郡公,同时担任安东都护一职。
安东之治,薛仁贵奉命担任安东都护,治所起初设在平壤,后来迁至新城。这段时期,堪称薛仁贵生平最为璀璨的高峰。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安东军政长官的任上,他展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战争落幕之后,他迅速组织当地军民,投入到生产恢复和创伤治疗的工作中。他主张关爱孤儿,照顾老人,严厉打击盗贼,选拔任用安东地区的优秀人才,嘉奖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从而让安东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薛仁贵的事迹在安东地区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当地仍保留着薛礼庙以及薛仁贵昔日征战的诸多遗迹。
咸亨元年(670)的八月,薛仁贵在对抗吐蕃的战役中遭遇了失败,原因在于部下未能遵守军令。因此,他被降职并流放到象州。在象州度过了两年多的流放生涯,薛仁贵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在那个时期,他目睹了饥民遍地、盗贼横行的恶劣景象,于是他一方面积极动员富裕人家捐献粮食以解救饥荒,另一方面向朝廷上奏请求开仓赈济民众,同时还组织民众共同抵御盗贼的侵扰。他亲自潜入匪窝,对众多匪徒进行劝导,使他们改邪归正,并且独自一人,斩杀了天盖山的恶霸,为当地民众消除了祸害。民众对薛仁贵赞誉有加,称他为“捍卫正义,乐善好施,拯救苍生,恩泽世代”。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的十月,薛仁贵因朝廷大赦而得以归乡,象州百姓纷纷燃放鞭炮,击鼓敲锣,含泪为他送别。得知薛仁贵离世的消息,象州民众特地为他修建了衣冠墓,设立了白袍庙,四季不断进行祭拜,世世代代铭记在心。
在开耀元年(681年),突厥频繁对唐朝北部边疆进行骚扰。唐高宗皇帝怀念薛仁贵昔日的战功,于是再次将他召回朝廷。他被任命为瓜州长史,紧接着又被授予右领军卫将军和代州都督的双重职务,并被派往云州对抗侵犯边界的突厥。在战斗的前线,突厥士兵好奇地询问:“来的是哪位唐朝将领?”得到的回答是:“薛仁贵。”接着,他们又疑惑地追问:“听闻薛将军曾被流放到象州,并且已经去世,怎么现在又复活了呢?”薛仁贵立刻摘下了自己的头盔,展示给突厥士兵看。突厥将士目睹此景,面面相觑,脸色大变,急忙下马行礼,随后匆忙逃窜。仁贵担心敌人设下陷阱,便率领军队紧追不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薛仁贵自幼在家乡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历经沙场,既能挥毫泼墨,又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实乃文武全才。他对《周易》有着浓厚的兴趣,亲自编纂了《周易新本注义》十四卷,这部作品在军事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安东担任地方长官期间,他亲笔撰写了《致新罗文武王金法敏书》,全文长达1300余字,堪称唐代致君王书信的典范。薛氏族谱所载《薛仁贵家训》深含哲理,文辞华美,其中"投身军旅,报效国家,义不容辞,身为将领,善于策划,战事胜利,源于正义,战败则民怨沸腾"等句,无不彰显薛仁贵卓越的文治武功。
永淳二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贵不幸去世,享年七十有七。唐高宗追念其功,特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之职,并下令官府为他打造灵柩,安排护丧队伍送其归乡。史书中赞誉他:“仁贵勇猛果敢,堪称一时豪杰,忠诚勇敢,气宇轩昂。”
一门忠勇"薛家将"
薛仁贵乃薛氏河东南支第十一世裔孙,早年家境颇为贫瘠,主要以耕作为生。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薛仁贵,自投身军旅,保家卫国,以鲜血和汗水守护了大唐的疆土,同时也为子孙后代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自薛仁贵起,其十二代共四十七位后嗣均以忠诚报国著称,尤其是薛家自薛仁贵一代起,历经五代,涌现出十四位将领,他们凭借战功显赫和政绩卓著,共同铸就了民族英雄群体“薛家将”的辉煌典范,因而享有“将门世家”的美誉。
第一代1人:薛仁贵,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安东都护,平阳郡公。
第二代成员包括薛讷,他是薛仁贵的长子,官至紫微黄门三品,相当于宰相,还担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行军大总管,封为平阳郡公;以及薛瑶,字楚玉,薛仁贵的次子,官拜左威卫大将军,担任范阳节度使,并兼任幽州长史。
第三代五人:薛徽,薛讷的长子,官至右金吾将军;薛畅,薛讷的第三子,担任左羽林大将军;薛岌,薛瑶的次子,官居右金吾将军,并担任昭义军副使;薛嵩,薛瑶的第三子,官拜检校尚书、右仆射(使相),同时担任相、卫、洺、邢四州的节度使,封为平阳郡王;薛崿,薛瑶的第四子,任昭义军节度使,并兼相、卫二州的观察使。
第四代成员包括:薛平,薛嵩的长子,官至检校右仆射、户部尚书、检校司空,并担任晋州和慈州节度使,以及检校司徒;薛云石,薛嵩的次子,官居石监门将军;薛昌朝,薛嵩的三子,担任保信军节度使,并负责德州和棣州的观察事务;薛贻谋,薛嵩的四子,官拜兵部侍郎。
第五代成员中,薛从,字薛平六子,担任濮州刺史、将作监、左领卫上将军之职;薛庸,字薛平九子,官至右龙武将军。
这十四位人物乃“薛家将”中的杰出成员,他们包括薛仁贵一脉相传的十二代共四十七位杰出人才,以及河东薛氏的数百位文武官员。他们历经生死,忠诚于国家,为国家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以薛仁贵为领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英雄群体“薛家将”,堪称中华民族“爱国亲民”的楷模。
薛仁贵精神与寒窑文化
薛仁贵,一位备受敬仰的爱国将领与民族英雄,其从平民到将军的传奇生涯,"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崇高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与文化财富。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后人在他的故乡修缮了薛仁贵夫妇曾经居住的简陋窑洞,同时建立了白袍洞与射雁塔。
薛仁贵寒窑坐落在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村东的一处土岗之上。此处寒窑,便是大唐著名将领薛仁贵及其妻子柳英环曾经居住过的土窑,如今灶坑依然保存完好。据传,薛仁贵在年轻时期家境颇为贫寒,曾至一户姓柳的员外家中做长工。柳员外的女儿柳英环对薛仁贵的忠厚善良十分欣赏,认为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同时也对他所处的困境深表同情,于是私下赠送衣物,两人开始有了交往,感情逐渐深厚。得知消息后,员外勃然大怒,挥棒打散了这对鸳鸯,将薛仁贵逐出家门。然而,柳英环对爱情的忠诚坚定不移,她毅然跟随薛仁贵一同离开,住进了那间破旧的窑洞,相依为命。在这之后,柳英环劝丈夫参军,为国家出力,而她自己则在这寒窑中孤独守候了十八年,她的意志坚定不移,生活艰辛,却精心抚养儿子成人。他们的感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诸如《仁贵回窑》、《汾河湾射雁》等戏曲作品在民间舞台上屡见不鲜。
寒窑之南,坐落着一座窑洞,它被称作“白袍洞”,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洞内供奉着薛仁贵夫妇的塑像,形象高大,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洞口处悬挂的对联“三箭定天山,将军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气概万古传”彰显了薛仁贵的威严与英勇。而在寒窑西南方向,有一座名为白虎塔或射雁塔的建筑,它坐落在河津市城区街道修村村南,距离此处约300米。塔楼高达七米,是一座八层八面体的实心砖塔,始建于宋代,由薛氏后人建造,用以缅怀薛仁贵在汾河滩击打雁群的英勇事迹。该塔位于寒窑东南方向,紧邻河津市城区街道的黄村。在村中,曾有一座名为“仁贵祠”的庙宇。据元代王思诚所著的《河津县总图记》记载:“薛仁贵,龙门人士。现今县东十五里的大黄村,便是他的故乡,那里有一座庙宇。村中至今仍有姓薛的居民,他们可能是薛仁贵后裔。当时的大黄村范围涵盖现今的黄村和修村等地。薛仁贵的祠庙和墓地遍布我国11个省份,位于朝鲜平壤的薛礼庙自创立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香火亦十分旺盛。在辽东以及薛仁贵昔日征战之地,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智勇双全的传奇故事。
薛仁贵寒窑所蕴含的文化,汇聚了薛仁贵与柳英环夫妇的爱国之心、坚定的爱情,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格。史学家们赞誉道,诸葛亮茅庐、杜甫草堂、薛仁贵寒窑,乃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寒文化地标。薛仁贵的精神风貌和寒窑文化,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将不断鼓舞着无数爱国之士奋发向前,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往直前,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