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的新华社8月16日报道,蔡廷锴将军的故居占地超过7000平方米,呈现“富”字形的建筑布局。该故居采用青砖包裹泥砖,以及砖瓦木结构相结合的建造方式。
蔡廷锴,1892年于广东罗定县诞生。家境贫寒,他自小未能入学,少年时期便加入了军队。在陈铭枢等上级的引导下,蔡廷锴积极参与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22年3月,孙中山在韶关指挥北伐,蔡廷锴在信丰城攻占战中,受命于夜色中迅速追击撤退的敌军。他率领整个连队以强行军的速度行进,每日行程超过一百多里,成功突袭并击溃了敌军,缴获了敌军武器,北伐军顺利地拿下了信丰城,蔡廷锴因此获得了一次记功的机会。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行动,蔡廷锴晋升为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的团长。随后,第四军规模扩大,蔡廷锴再度晋升,担任了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的副师长。到了1930年,蔡廷锴又被委以重任,成为第十九路军的军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际,蔡廷锴闻讯后,立刻率领第十九路军的三万余名官兵,于赣州庄严宣誓,坚决抵制内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1年年末,蔡廷锴紧急召集全军的高级将领进行秘密会议,商讨计划于次年二月率领部队沿津浦铁路北上,支援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马占山、丁超、李杜等人。然而,此时日本有意图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派遣了三十多艘军舰和数千名陆战队士兵在上海登陆,并且持续制造各种事端,导致上海局势变得异常紧张。因此,蔡廷锴决定留在淞沪地区,全力以赴加强战备工作。
1932年1月28日,夜幕低垂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发起了侵略行动,引发了著名的“一·二八事变”。翌日,蔡廷锴与蒋光鼐、戴戟三位将领携手,向全国各阶层发出抗日呼吁的电文。在电文中,他们郑重声明,作为军人,他们深知保卫国家、捍卫领土是他们的神圣职责,即使是寸土寸草,也绝不能拱手相让。他们誓言,为了国家的安全与抵抗侵略,即使付出生命,即使子弹耗尽,也绝不会退缩。历经将近四十个日夜的激烈战斗,19路军顽强坚守了一个多月,成功击破了日军“四小时内占领上海”的狂妄预言,迫使敌人频繁更换指挥官并增派援军。在淞沪抗战中,我国军队给予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并为后续的全民族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正义行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事变发生之后,蔡廷锴被迫流亡海外。到了1935年,他在香港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倡导各党各派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抵抗日本侵略。在全面抗战初期,蔡廷锴亲自率领部队参与了昆仑关战役等战斗,然而不久后,蒋介石剥夺了他的军权,尽管他满怀爱国热情,却无法将杀敌报国的志向付诸实践。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际,面对着抵制内战、追求和平的大势所趋,蔡廷锴与李济深、何香凝等人携手筹备成立了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斗争之中。随后,他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抵制国民党挑起内战的政治斗争。1947年,他投身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工作,到了1948年初,该组织在香港正式成立,蔡廷锴因此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并担任财政委员会主任的职务。
1948年9月,蔡廷锴作为民促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抵达东北解放区,出席了“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北平在和平解放之际,蔡廷锴及众多民主派人士抵达首都。他相继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活动以及首届全体会议,并投身于制定共同纲领等众多工作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蔡廷锴身兼数职,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等要职。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因病在北京辞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