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民政部联合其他九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强调,应鼓励家庭成员共同使用同一墓穴,以此提升墓穴的利用率,并推广海葬等环保的安葬方式。据25日的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丧葬习俗的影响,在济南市的众多陵园中,家庭成员共同使用同一墓穴的情况极为罕见,而绿色殡葬的理念也难以得到广泛传播。
探访:私人墓穴夫妻合葬居多,但墓穴普遍较大
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导致济南部分居民在山区为亡者构筑墓地。据记者调查,济南的英雄山、腊山、药山、燕翅山、燕子山等地都分布着不少墓园。在25日的下午,记者分别对英雄山和茂岭山进行了实地考察。
山东政法学院北邻茂岭山,此山之上遍布私人墓地。时值正月未过,墓园四周尚存祭品,诸如水果、鲜花和花圈,而众多墓穴之外亦可见残留的灰烬。观此灰烬,不难推断春节期间前来祭拜的人数颇多。
这些墓穴大多位于半山腰或山顶,与山间小径相距不远。此外,此地亦存有若干规模较大的墓室,其围墙由红砖砌成,高约一米,门前更有两只石狮镇守,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且其规格亦属上乘。
记者观察到,此处墓穴中不少是夫妻共同安葬的,然而这类墓穴的占地面积普遍较宽,甚至比单人安葬的墓穴面积要大出整整一倍。其中一些墓穴还用混凝土筑成了阶梯,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墓穴结构。
记者观察到,这些墓地并未设围墙,仅以石块粗略堆砌成墓穴轮廓,且位于山间小道之外。从墓穴外部的祭祀迹象分析,前来祭拜的人似乎并不多。与茂岭山的情况相仿,这里的墓穴中不少是夫妻共同安葬,且墓穴的规模相对较大。
这些坟地历史悠久,山上近年来已禁止新立坟墓,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游客的游玩感受。游客陈先生如是说。
现状:陵园允许一穴多放,但这种情况极少
25日,记者从双峰山陵园、历城劳动人民安息园等七家经营性公墓处获悉,在济南地区,夫妻共同选择同一墓地安葬的现象较为常见,而家庭成员共同使用一个墓穴的情况则极为罕见。
双峰山陵园的贾经理透露,该陵园绝大多数已售墓穴均用于夫妻合葬,只有一例是三口之家共同安葬于同一墓穴。“实际上,陵园并未对单个墓穴的安葬人数设定限制,只要空间允许,便允许多人共用一穴。然而,由于济南地区深受‘子女不与父母合葬’等丧葬习俗的影响,当地居民普遍不愿选择多人合葬。”
贾经理表示,这类标准双穴墓地的占地面积为1.2平方米,其价格超过了20000元。若选择“一穴多放”的安葬形式,地下的墓穴通常能够容纳4个骨灰盒。若对地下墓穴进行适当扩容,则可放置6个骨灰盒,而这样的扩容服务与原标准相比,价格上会高出大约一千元。
与平铺式安葬相比,采用逐层深埋的安葬方法能在相同面积内安置更多的骨灰容器。然而,经营陵园已有十余年的贾经理坦言,由于受到传统葬礼习俗的制约,这种深埋方式在济南地区推广起来颇为困难。他解释道,按照“先老人后子女”的顺序进行平铺安葬,大多数人尚能接受;但若是采用上下排列的安葬方式,无论是谁在上谁在下,都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同,这与我们“死者为大”的传统文化观念相去甚远。
除此之外,济南市内其他六家经营性公墓亦呈现相同态势。据历城区劳动人民安息园的李经理所述,众多家庭共同使用同一墓穴的现象极为罕见,在全园已售墓穴中仅占极小比例,大约是总数的1/50。在少数情况下,如果逝者未婚或离异,其家属会选择单独的墓穴;而夫妻双方共同选择双墓穴进行合葬,则成为最为普遍的现象,占比超过九成。
关于“一穴多放”不普遍的现象,李经理在分析中指出:众多市民因受“入土为安”、“风光厚葬”等传统观念的制约,普遍认为此举有悖风俗,对逝者不够尊敬。
尴尬:没钱时选择树葬,有钱了再迁穴
《指导意见》不仅提倡家庭成员共同安葬,还明确指出:应大力倡导骨灰用于植树、种花、铺草等环保葬法,并推崇将骨灰撒入大海等不留骨灰的安葬形式——这包括了所谓的花葬、树葬、草坪葬以及海葬等,均属于绿色殡葬方式。
相较于当前两三万元的墓地平均价格,绿色殡葬的成本相对较低。据消息透露,济南市的花坛葬费用仅为880元;而树葬和草坪葬的价格略高,具体取决于所选树木和石碑的品质,价格范围在2000元至9000元不等;海葬的费用则是1960元。
此外,济南市为推广绿色殡葬理念,近两年来持续提升生态葬法的补贴额度。目前,树葬和花坛葬的补贴已从原先的300元增至400元,而海葬的补贴则从500元上调至600元。
尽管费用低廉且享有补贴,绿色殡葬的成效却并不显著。在2015年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济南市玉函山安息园举办了首场生态公益花坛葬,安放了31位逝者;此类活动,济南福寿园已成功举办了四年,累计安葬了200多人;而济南市的海葬活动也已连续进行了三年,总计安葬了大约200位逝者。
数据显示,济南市投身绿色殡葬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福寿园花坛葬为例,2012年有37人,2013年增至34人,2014年达到53人,而到了2015年,人数更是接近百人。同样,济南海葬在2013年有20人,2014年增至77人,2015年同样接近百人。然而,面对济南市每年火化约4万具骨灰的现实,上述数据显得较为单薄。
众多市民把绿色殡葬当作一种“过渡期”。以历城劳动人民安息园为例,这里原本有二十多个树葬位置变得拥挤,但现在只剩三个,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墓穴。“那些选择树葬的,往往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一旦家庭经济有所改善,他们就会打算重新购买墓穴,把亲人迁到新的墓穴。”刘经理这样说道。
民俗专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殡葬观
关于绿色殡葬为何不受青睐,山东大学的社会学专家张洪英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殡葬活动的核心在于生者与逝者之间的交流,而绿色殡葬通过简化墓地标识、推行公共祭祀等形式,削弱了家族观念,这与我国民众的家庭观念相悖。
张洪英提出,绿色殡葬的设计规划应着重体现亲情或亲密关系的元素。“园林规划、建筑与雕塑设计等环节都应着重营造亲情氛围”。
刘学斌提到,“一穴多放”等殡葬理念的普及,他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是改变风俗习惯的一部分,这要求政府,尤其是殡仪馆,要长期不懈地推进宣传活动,以助人形成与时代同步的殡葬观念。他强调,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传统殡葬祭祀仪式,可以引导公众树立起一种广泛的殡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