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归根,蒋家父子这段往事,无论如何审视,都是无法回避的议题。一方是大陆的故土坟茔,另一方是台地的政治难题,两具棺椁隔水相望,显得格外寂寥。道理讲起来直白,内里却错综复杂。究竟能否有转机,恐怕无人知晓。
有人提及,显赫一时的蒋家父子,晚年这点追求,确实算不上过分奢华。蒋介石离世那一年,即1975年的春天,台北荣总医院的窗外正下着寒雨,室内空气十分闷浊。蒋经国倚靠在床沿,紧紧握住老父亲的手,说道:“父亲如果离去,遗体先安置在慈湖,至于大陆那边的祖坟……你千万要记住。”蒋经国眼眶泛红,压低声音,许久没有言语。室外护士不时往来,推门时带起一阵风。父子二人的思乡之情,难以压抑,病室之中飘散着既无望又纷乱的气息,短时间无法消散。
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南京紫金山的蒋介石,拉着随从同行,边走边说:“这片地方我感到很熟悉,和奉化溪口有些相似,将来要和孙中山先生做邻居。”然而,究竟最终选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团,无人知晓。三年光阴转瞬即逝,世事发生巨变,江南春水依旧,却难解他乡之思。解放军成功渡江之后,他带着心腹乘船离去,回望大陆,本以为只是暂时躲避灾难,未曾料到,这一别竟长达近五十年之久。
这个想法他心里清楚并非可能,但每当想起故乡——奉化溪口的风光景色,眼中闪烁的喜悦确实难以掩饰。台湾慈湖新建行馆落成之际,蒋介石与蒋经国前往参观,见到周遭的山川形势后,他兴奋地称赞不己。他提出要按照家乡的样式来建造。一位老侍卫曾提及,蒋介石尤其喜爱在阳台上迎风而立,远远地向母亲呼喊思念之情,并表示等建立新中国后,定要为她重修墓地。人们总爱用这种方式来自我开解,认为这没什么可羞愧的,然而,理想看起来总是那么美好,可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台岛当前状况令人失望。慈湖行馆实际变成了遗体安放处,当局声称只是过渡时期,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逝者已逝,在棺木中静候多年;世间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人相继老去离去。
蒋经国后期执政,内心仍存有重返大陆的愿望。八十年代时海峡两岸的通道刚刚开启,他暗中探问过北京的意向。1988年他临终前,召来蒋孝勇交代后事:“遗体安放于大溪,葬回故乡,如果那边能够应允——”他话锋一转,四周弥漫着不安。他刚去世,父子两具棺椁相对而立,相距一公里,沉默的守候带着苦涩。台岛岛内,这成了特殊“政治地标”。
某些状况实在可笑。二零一八年三月,慈湖陵园寂静得仿佛无人存在。油漆桶突然倾倒,红漆散落得到处都是。几名年轻人高呼着口号,棺木上被泼得狼藉不堪。警方到场后分别询问了他们,次日便将人释放了。寻常百姓若遇到此类事件早已难逃惩罚,但当时岛内情形已非往昔,蒋家所谓的鼎盛时期已经终结。
蒋万安试图表明立场,结果遭到指责为“利用家族影响力”。其实蒋家后代早已失去方向。蒋经国生前立下遗嘱:禁止后代参与政治。来自“绿营”的阻力、选举的考量、情感的牵绊、以及天性中的不信任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团乱象。即便如此,蒋孝勇还算得上“有几分魄力”,1996年身患重病,还是硬着头皮回到大陆落泪了一场。当年奉化方面表示,只要台湾方面点头,随时可以将灵柩送回,但台湾当局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迁灵?让祖先回去?这不是等于承认失败吗!”因此拒绝松口。
回过头看,国民党当局年年惹事,陵墓顶棚漏雨,墙面剥落,守卫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铜像当作废料丢弃,晚上连照明都不愿意开启。墓旁放置着投币箱,透着说不出的怪异。参观者有的摇头,有的拍照上传社交平台。两座棺椁单独置于室内,清冷得令人心酸。
大陆方面并未表示异议。2005年连战到访北京期间,官方回应十分明确,表示理解蒋氏希望返家的意愿。奉化地区的相关设施已经整修完毕,家族墓地也进行了维护。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未能奏效,台湾方面依然坚持原有立场。当地的历史教材被全部更名为“东亚史”,蒋氏家族的雕像被彻底拆除。所有相关经费被完全取消,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是私人事务,不应动用公共财政。
暂且讲,慈湖陵寝近来鲜有人问津。电力供应都成问题,往日生气全无。棺木置于厅堂之中,夜间昏暗无比,寒气逼人。不时可见外界记者拍照记录,守陵人目光呆滞,偶有怨言,也懒得言明。
蒋氏子孙,仅蒋方智怡偶尔抱怨几句。她表示祖父和父亲的期望不能放弃,不过“如今台湾那情形……,我们谈论也无济于事”。确实,他们内心明白,事情进展艰难。一群没什么权势的后代,连自身状况都要隐瞒,又怎能奢望什么?有人嘲讽:“倘若两岸真能和解,这点小事不需多言。”但当前的情形,宁可不惹事端。
人们普遍认同“叶落归根”的道理。然而,如果断言蒋介石及其子嗣在阴间,真的意识到自己沦为“丧家之犬”,他们是否会产生悔恨,这仍是个未知数。部分人认为,他们或许未能含笑九泉。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两具棺椁的静置,恰恰印证——某些价值超越了“统一”,或者两岸的对峙远未结束。
蒋孝勇那次返乡,落泪之后立刻离开,前往台岛消解烦忧,在生命尽头对儿子表示担忧:“这件事,未来恐怕难以轻易解决。”不过也有人提出见解,或许两位蒋氏若在九泉之下,会认为能否安葬根本无关紧要。毕竟,时局变迁如同流云般难以捉摸。两岸之间的情势,如今看来,其实比两具棺木更值得深思。家庭团聚的途径,有时远比灵柩安放更为曲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陵寝正殿悬挂着“免费开放”的朱色大字,进入其中,有些人感叹,有些人拍照留念。昔日那股气派荡然无存,如今只剩若干政治符号和十几个无所事事的访客。这地方真是个缩影:两岸的交情如何,殡葬场所里都体现得清清楚楚。说来也颇有趣,两位蒋氏的灵柩究竟是否迁回故土,实际上没几个人真正在意。日常生活中,思乡之情常常敌不过一餐饭的诱惑,时间久了也仅仅是个摆设而已。
这件事件持续了数十年,涉及政治和百姓生活,从微小的铜像到庞大的教科书,各个层面都运用了经济手段,各个群体关注了一代人。最终,一块坟墓无人争夺。对于台湾,蒋介石离开后,灵柩只是被利用的旧象征。对于奉化,那是思念,一种仪式,剩下的就是等待。真的要讨论是否值得吗?说起来都觉得很无聊。
此刻观察慈湖行馆,山峦如常,绿树成荫。陵寝寂寥无人,过客零星可见。何时会有转变,无人知晓。整件事情曲折反复,归根结底不过是显而易见的症结所在。有些人感到压抑,有些人表示不解,有些人漠不关心,还有些人暗自窃喜。两具大型棺椁静置于此,落叶尚未归土,仿佛成为当代两岸互动的定格影像。
归根也罢,漂泊也好,反正人心离家,现实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