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具棺木,静置五十载,蒋介石与蒋经国的生前嘱托无人问津,家族成员无能为力,当局漠然置之,最终唯有心怀不满者以油漆桶泄愤。
生前遗愿与暂厝安排
1973年春季,蒋介石身体状况恶化,他最为牵挂的,并非政治局势,也不是权力归属,而是离世后能否归葬故里,他明确告知蒋经国,自己身后骨灰先安放慈湖,那个地方与奉化相似。
这个临终话语,后来成为了慈湖陵墓的凭证,慈湖原本是一个采煤场,1955年,板桥林家把地块无代价地贡献了出去。
这个地方三面被山包围,一面靠近水域,确实让人联想到浙江奉化的溪口老家,蒋介石生前经常光顾这里,每次都称赞说“此地十分清静,很适合颐养天年”。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享年88岁,他立下清晰遗嘱:不要将遗体下葬,以便将来迁葬。
他明白,这个棺材只是暂时安放,最终还是要运回中国的,他甚至着重提出“要埋在故乡”,确定了最终去向。
棺材不埋入土中,而是用四根支架将其架离地面,这种方式称作“悬棺”,这既非宗教仪式,也无关迷信思想,仅仅是因为蒋介石主张死后要归葬故里。
为了这个“归宿”,他活着时控制消息,不让别人提及离世,不让病情外泄,遗体也不实行火化,唯恐形成“定论”,不希望彻底离世,他以为,还有重返的机会。
慈湖的陵寝,变成了两蒋的灵柩暂时停放的地方,这个临时安放点,持续了五十年的时间。
蒋经国依照父亲意愿,将灵柩迁往慈湖安放,他曾经公开表态,日后定要将父亲遗体送回故乡安葬,私下里他也多次提及,父亲的遗体只是在此暂存,并非永久安放之地。
1975年至1988年期间,蒋经国掌控着台湾的最高权力,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并且确实努力在为此做准备,他推行了“三不政策”,表面上不提及统一议题,但在私下里仍然维持着沟通联系。
他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密切关注大陆的发展变化,也总是劝说年轻人去深入认识中国大陆的真实情况,他深信,将来会出现时机,能够帮助父亲实现他的夙愿。
事态紧急,岁月不饶人,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痛折磨导致生命终结,终年78岁。
他也没有下葬,他对儿子蒋孝勇说,要像对待他父亲那样,把遗体安放在慈湖。
于是,慈湖陵寝成了两个浮棺的所在。
这两口厚重的棺椁就那样安放在大溪山区的陵寝厅中,棺椁底部与地面之间相隔五六分厘米,完全依靠金属部件来维持架设。周围既看不到燃烧的火盆,也寻不到点亮的香烛,更没有任何香客前来祭拜,唯有轮值执勤的守卫士兵,他们在此地已经坚守了几十年,从未有过任何变动。
国防部全民防卫动员署桃园管理组负责维护陵寝。
哨位已经设立,每日进行点名工作。慈湖对外接待访客,游人们行进时声音很轻,然而两个浮匣一直悬在半空中的怪异气息,却难以被他们忽略。
世人不明所以,为何不举行安葬仪式?有人揣测是源于某种禁忌,有人认为带有某种寓意,还有人直白地认为是政治因素所致。实际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蒋介石的遗嘱中写得清清楚楚:不要下葬,以便将来迁移灵柩。
这个日子,原本寄托在蒋经国身上,他离世之后,局势就此发生改变。
李登辉上台与台岛分裂势力兴起
蒋经国离世之后,接替他职位的是李登辉,这一人事安排其实早就在蒋经国生前规划之中,然而,症结点也正体现在此处,蒋经国未曾预料到李登辉掌权之后,身份会从“接班人”转变为“追责者”。
李登辉刚就任时,表面上沿袭蒋经国的方针,注重革新与安定,然而他具体施行的事项,却逐步瓦解了蒋家体系的关键信念:认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且将统一作为长远目标。
他借助地域特色消除与蒋相关的印记,他支持新兴风尚,提倡地方认同感,在教育界、史学界、语言学、传播界,逐步清除蒋的象征,更改街名,重修课本,迁移塑像,甚至悄悄淡化相关纪念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登辉抛出“特殊两国论”,使“两岸”关系脱离“统一框架”,走向“分离局面”。
蒋家父子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现在被称作“过时的象征”,不再是国民党的杰出人物,而是被视为“殖民统治”的象征物,慈湖的棺椁,慢慢变成了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符号。
“台岛分裂”势力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
李登辉利用党内调整,将老一辈国民党成员排除在外,取而代之的是拥护“台岛本土化”的年轻派,新闻媒体开始抨击蒋家时代的集权统治,中小学教科书把“光复中华”的内容更换为“认识台岛”。
政治环境发生转变,国民党也随之改变,以往的国民党依靠蒋家威望,追求国家统一,如今这个党派正慢慢被排挤出去。
1990年代下半叶,台湾社会对于统一的关注度跌至最低点,新生代更倾向于认同“事实上的独立状态”,蒋介石的象征意义逐渐减弱,他曾经是权力的代表,如今却变成了“需要被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
2000年,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民主进步党执政,推行消除蒋介石影响的政治方针,中国国民党全面衰落,蒋氏家族成员完全丧失政治参与资格。
石刻作品开始损毁,台北中正纪念堂入口处,遭遇涂鸦,蒋经国的塑像,在多个公共场所被推倒,还有激进分子建议封闭慈湖陵寝,将两蒋移入普通墓园。
关于蒋氏生前所期望的“返回对岸”,台湾方面的官方论述已不再提及,社会大众对此也表现得相当冷淡。慈湖的棺椁设施,慢慢演变为一处容易引人忌讳的悼念场所,大家选择不去关注,也缺乏人去维护。
国民党当时也无法扭转形势,丢失了执政权,也丧失了民众支持,两蒋的夙愿,在台湾沦为一种“政治包袱”。
蒋经国晚年最大的担忧,在于遗体滞留台湾,他离世次年,李登辉在坊间宣扬“台湾优先”主张,又过了五年,蒋介石的雕像遭遇学子冲击,再过十年,慈湖变得门庭冷落,仅有卫士依照惯例站岗。
浮棺依旧悬空,蒋家遗愿无人提起。
蒋孝勇的努力与挫败
蒋家第三代中,蒋孝勇最受瞩目,他是蒋经国的幼子,并且是唯一一个敢于公开为祖父、父亲争取“入土为安”的人。
他自幼居于“禁城”之内,身边常有众多护卫环绕,周遭政局错综复杂,且有强势长辈管束,他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擅长弄权,蒋经国曾打算使他继承大统,但一直犹豫着没有付诸行动。
1988年,蒋经国离世,蒋孝勇并未踏入政治领域,而是携家人迁居加拿大,他在那里日子过得不算舒坦,却非常安宁。
他私下里说过好几次,父亲离世太急促,有许多事情没能交代清楚,他只清楚记得一件,就是要帮父亲实现将祖父安葬在大陆的夙愿。
1996年5月,蒋孝勇低调现身浙江奉化,步入祖宅,他行为隐蔽,却引来广泛关注。
奉化地方志中记载,1996年春季末期,有来自台湾的人士回到家乡扫墓,并在谈话中提到了将蒋氏的灵柩迁回的情节。
蒋孝勇前往奉化,既是为了祭奠先人,也去探访潜在的安放之处,他原本打算低调处理,不料此事一经披露,便引来了新闻界的注意。
他抵达台湾之后,立刻向相关机构递交了书面请求,希望把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遗体送回中国,安葬在奉化那里。
申请的表述十分明确,缘由也合乎情理,他着重说明祖父、父亲在世时都曾有过明确的身后安葬的愿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家族多年来一直筹备的重要事务。
蒋孝勇还表明,他愿意独自承担所有开销,不耗费公共财政,只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批准,拿到官方的核准文件。
申请迅速遭到拒绝,因为情况当前不适宜,会干扰稳定,理由并非直接否定,也毫无商量的空间,等于只是说了些场面上的话,并未真正承诺任何事情。
蒋孝勇因此高烧不退,他明白,问题卡在政治层面,那一年正值台海危机最敏感的时期,大陆在福建举行军事演习,台岛社会气氛紧张,提及“回归”“祖地”都会被扣上“通敌”的帽子。
六月,他召集了媒体,这是他首次、也是末次向外界表达想法。
会场安排在台北的某个小型会议厅里,现场没有悬挂旗帜,也没有张贴任何标语,蒋孝勇身穿一套黑色西装,说话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
他谈到,他的父亲蒋经国、祖父蒋介石至今未能安葬,他们生前都表示希望葬回大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人应落叶归根,这是无法更改的习俗,祖父和父亲的遗愿,作为蒋家后人必须协助完成,他虽然时日无多,但确信他的子孙定能见证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番言论讲出,会场里变得鸦雀无声,媒体没有继续发问,周围的人也没有提出异议,气氛虽然只是维持了一小会儿,并且表现得十分有分寸,却依然让人感到难过。
同年12月22日,蒋孝勇因癌症病逝,年仅48岁。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信中,又一次说道:我毕生只完成了一桩本该做却未能实现的事情。
蒋孝勇离世之后,蒋氏家族的第三代关键人物也随之消失,从此没有人敢再提及“移灵”这个话题,那口浮棺仍然没有着落,他生前的愿望至今也没有人去理会。
历史不会绕过真实,浮棺终要落地
两蒋的遗体,一直存放了数十年,从最初临时安放,到现在成为难题,已非个人事务,而是历史印记。
蒋介石、蒋经国在对待大陆的问题上,观点多变且相互矛盾,然而无论他们持何种立场,他们最后的期望始终如一:回到故乡,安息故土。
台湾分离绝非正确选择,这种做法断绝了过往,否定了根基,也脱离了当前状况,两岸之间的关联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深植于基因传承、方言沟通、文化认同以及商贸往来之中。
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蒋的遗体保存方式,恰恰反映了台湾事务的“中间状态”:既没有完全分离,也未能真正统一,好比慈湖的棺材,悬在空中,没人敢触碰。
这种状况不会永远存在,政治或许能够暂时让步,历史却必定朝着某个趋势发展,不管怎样掩盖、推迟,融合终将是大势所趋。
哪一天统一大门真正开启,那两副浮棺,才终于有了归处。
那个时刻,并非权势的较量,也不是往昔的更迭,而是华夏民族一段缠绵往事的最终落幕。
蒋介石的那句遗愿,才不至于成为历史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