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皖豫苏汉文化行》第十四篇。
连续玩了近5天,我已经有些疲惫了。 离开寿县古城后,我和陪护老师在南门外找了一家旅馆住下。 第二天我要去合肥坐高铁回北京。 从寿县古城回到酒店已经快五点了。 我打算整理一下照片和视频。 一边在酒店泡茶喝咖啡,一边想着晚上去哪里吃饭,寿县有没有什么小酒吧可以放松一下等等。
回顾这几天的旅行,我们参观了商丘博物馆、华西楼、华祖庵、曹操军运道、张园汉墓、曹操八角台、亳州博物馆、魏武庙、古井贡酒博物馆、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徐州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和寿县古城等地。 虽然由于时间有限,参观的时间很快,但这次旅行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发照片的过程中,陪护老师突然打电话给我,说那里还有袁术墓! 去还是不去! 快点决定吧!
晚上游览墓地
我当时已经心力交瘁,但当听到汉末袁术墓的描述时,我立刻来了精神,赶紧穿好衣服,背上背包,准备出发。 通过导航,护送老师说大约需要50分钟,我们从寿县到长丰县就到了。 我在车上,兴奋地用手机查资料。
我们都知道袁术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割据人物。 他出身名门望族四世三公。 最终他在寿春(今寿县)称帝,却遭到了外戚的背叛。 最后几经周折,绝望而死。
据悉,袁术墓(袁氏古堆)位于安徽省长丰县杨公庙镇西南3公里处。 更准确的说,是在古堆回族乡采薇村严家小集。 事实上,您现在可以导航到那里,也可以开车到那里。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那个孤堆位于乡村深处,道路极其狭窄。 路上两辆车勉强可以通过。 建议您将车停在僻静的地方,然后步行回去参观。
热心网友表示,如果真的在当地迷路了,应该问问当地村民“大孤堆”在哪里。
通过资料,我们发现我们所说的袁术墓是一个叫“颜氏古堆”的地方(严格来说,是否是袁术墓值得怀疑)。 据悉,这是安徽省省级文保单位。 哪一个是正确的:颜氏古堆还是袁术墓(袁术古堆)? 现代学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意见:本来就和袁术没有关系。
顾名思义,燕氏古堆与袁术并无直接关系。 1981年安徽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明确命名为偃师古堆。 但可疑的是,当地准确地叫“严家小吉”,但“严”字却被误写成了“严”。 这实在是不清楚。
第二种意见:是袁术墓,但现在谐音错误。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袁术、颜氏这两个词存在谐音问题。 从一开始就应该是袁术的墓地,但由于时间有限,而且袁术如果不是三国迷,他的名气会很低。 于是,造谣传谣就成了严氏的孤立堆。 甚至据说,曾经有专家表示,通过考古活动,已经确定这是袁术的坟墓。
来到这里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袁术北上投靠袁绍,被刘备拦截。 当他即将返回都城寿春时,他忧郁地死在路上一个叫江亭的地方。 江亭具体位置不详。 据当地记载,从距离来看,袁术很可能死在这里,但我们不能证明袁术就埋在这里。
此前,笔者盲目地认为此地就是袁术的坟墓。 这无非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手段。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一位网友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现代,证明这是XXX墓是非常容易的,即使不能保证,他们也会尽力证明。”专家们也会一起站出来说,这是XXX的坟墓。”
看来,这到底是不是袁术的坟墓,真的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段旅程将培养你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
用黑光和盲火探索古墓
十一月天黑得很快。 过了国道和乡村公路,我们来到了严家小集附近。 其实我们早就注意到了路边的这个巨大的土堆,只是我们愣住了,不敢停下来。 等了一分钟,我们遇到了一个当地的农村人,我们下车询问他。
说实话,六点钟的乡村深处,街道真是“干净”了。 最后我发现,这次农村腹地之行,我只见过这一位村民。 我突然想起,陪护老师曾经告诉我,过去农村是计划生育的重灾区。 这句话或许很有道理。
随行老师下车用当地方言与农民交流后,我们确定了目的地,准备开车到墓旁不碍事的地方下车参观。 车还没开两步,农夫就警告我们这里有摄像头! 我和陪护老师都忍不住笑了。 虽然我们可能被误解了,但我们也为这位大哥点赞。
来到墓堆前,我发现整个墓地就像一个山坡。 资料显示,墓地高7米多,墓前立有省级文保单位的提醒碑。 天已经黑了,押解老师原本打算让我看一眼就赶紧离开,但我深吸了一口气,向那孤独的一堆走去。
光线昏暗的情况下,我打开手机闪光灯,仔细阅读文化遗产碑上的文字。 令人不解的是,该平板电脑被异物划伤,几乎腐烂。 如果不是有“燕氏古堆”三个字,他们还是很强的。 很难看出这是对省级文保单位严重的“待遇”。 看来村民大哥所说的相机并没有什么用处。
看完石碑后,随行老师再三劝我结束参观,赶紧回城。 但我咬紧牙关,跺着脚,踏上了孤堆,因为孤堆上面有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劫洞。 我们可以想象,即使这座墓穴里还有东西,但被盗后留下的文物状况恐怕也很糟糕。
据学者分析,这个洞很难完全界定,因为这个洞没有那么整齐(也没有必要),但除了作为抢劫的洞外,很难想到有什么其他用途对于这个洞。 拍完贼洞的照片,我就顺着原路下了“坡”。 突然,我发现文保石碑后面有一块白色的石碑。
我站在两块石碑中间,有着一个陌生的身影。 开灯后发现后面的白色石碑是最早的文保石碑。 上面的“颜氏古堆”几个字已经完全剥掉了油漆,只能从雕刻的深处才能看到。 它的文本内容。 笔者感叹,如果再这样下去,最终会不会出现几座文化遗产古迹叠在一起的情况呢?
有网友认为,根据古堆的规模分析以及后世历史上这里并无“大人物”记载。 因此,他们更喜欢汉代及以前的墓葬。 甚至有人说,这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坟墓。
笔者下到古堆后,发现古堆“脚下”有很多私人坟墓。 看来当地人也很认同这里的风水。 无论是基于证据还是迷信。 这应该是当地人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相关文化的一种敬畏。
本来想绕过古堆,简单参观一下民间坟墓中星捧月的传说,但因为天太黑,随行老师无法接受此时参观墓地,所以我向古堆深深鞠了一躬。对。 鞠了一躬后,便离开了那里。
回家
当我从乡村公路转向省道时,遇到了交通事故,全程几乎被堵死。 手动找了半天路,绕了一大圈才回到寿县的酒店。 原本50分钟的旅程最终花了两个小时。
到了酒店附近,陪护老师带我品尝了当地的特产——银鱼。
据资料显示,瓦布湖的银鱼在湖中呈银白色,几乎透明,体形细长。 它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可用于炒菜、炖菜、煲汤等多种美味佳肴。 清代曾被列为贡品。 如今,人们经常将其作为礼物赠送。 它美味可口,色彩缤纷。 它实际上是酒店、餐厅和家庭招待朋友和客人的绝佳美食。
这次去扫墓可能吓到了陪护老师,所以这顿饭还是赶紧付钱吧。
酒过三巡,菜品五味俱全,我们回到酒店,终于收拾好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开车前往合肥南站,乘坐高铁返回北京。
这场自诩为“以曹操为主的商丘、亳州、徐州、寿县文化之旅”即将落下帷幕。
文:浅谈三国作者X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