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25日 13:10 人民网
学校
李大钊故居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李大钊曾祖父李汝珍监修。故居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1010.1平方米。
1958年7月1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故居纪念馆成立。同年故居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修复工程。1976年唐山地震后,李大钊故居遭到严重损坏,1978年进行了第二次修缮。1982年7月23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高台基座,大门为黑色大门,分三进院落。正门、后门、厢房、堂屋均用青砖砌成,顶有十丈高的横墙。正房、配房、院墙高低错落,正门、次门、后门错落有致,三进院落浑然一体,层次分明。建筑格局合理,古朴典雅,为典型的明清以来乐亭县一屋两进建筑风格的四合院。
正门与二门之间为前院,东厢房三间,原为李大钊舅父李仁元任教的私塾。南面有猪圈,两边有两座敞口磨棚,内有家中过去使用的石磨。南面也有猪圈。
进二门为中院。东厢房三间。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同志就出生在这所宅子的北厢房里。房内陈列的木柜、瘿瓶、镜子等,是李大钊母亲周氏出嫁时所赠的嫁妆。南侧两厢一间明间内,供奉着李大钊祖母和母亲使用过的织布机。南厢房内有祖龛,供奉着李大钊先祖和父母的牌位。中院北侧有六间相连的正房。东侧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的房间。内厢两厢一间明间,室内陈设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生活氛围。 室内按原有居住方式陈列着李大钊祖父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柜、木柜等家具,以及李大钊妻子赵仁兰家出嫁时所赠的嫁妆。室内的展品中,最珍贵的有李大钊生前用过的茶叶罐、留学日本时买的樟木箱一对、在北大工作时买的藤椅一把。
正门后为后院,后院以一道十丈高的十字形墙,青砖砌成的围墙自南向北将后院分成两个院落,两个院落有共同的后门。后院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棚。厢房是李大钊家储藏粮食的地方,李大钊幼年时常在此屋里看书、写字、作曲,以求清静,因此此屋又称李大钊幼年时的书房。棚子是李大钊家中储藏农具和杂物的场所。
故居西半部,自南向北,原为李大钊三世祖父李若璧的房产。后院西侧庭院无建筑,中院三间西式正房、三间西式厢房,与东侧大致对称,现作为李大钊生平陈列室。陈列室分五个主题,展示了李大钊同志从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以李大钊同志决心为民族解放事业努力奋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推动和建立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领导北方革命斗争和英勇牺牲等为主要线索,再现了共产主义运动伟大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光辉形象。
李大钊故居在乐亭县,不仅是李大钊同志的出生地、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地,也是他和妻子赵蔺兰结婚定居的地方。直到1920年,李大钊忙于党的建设工作,为了生活和工作的方便,才把妻子接到北京。
1927年4月,李大钊被奉天反动军阀杀害后,其妻赵仁兰也多次遭受敌人迫害。为了抚养儿女,赵仁兰不得不从北京回到老家乐亭,仍然住在与大钊居住的房子里。就这样,李夫人和孩子们在这里又生活了6年。
1933年4月,党的地下秘密组织李大钊的亲友在香山万安公墓为李大钊举行了公葬。李夫人得知消息后,立即赶赴北京参加葬礼。由于极度悲痛和劳累过度,同年5月在北京病逝。
李大钊同志的长子李宝华早已参加革命,后来,李大钊的长女李兴华、次女李燕华和两个弟弟李光华、李新华都在乐亭李大钊故居的四合院里居住多年。
从解放到1958年李大钊纪念馆成立的十年间,李大钊的子女们陆续长大并参加了革命工作,住在李大钊故居院里的主要是他的亲朋好友和没有房子的村民,直到1957年李大钊纪念馆成立后,他们才搬出故居。
目前,李大钊故居的前院、中院、后院均栽种着各种花木,有李大钊十分喜爱的紫藤、丁香、白紫丁香等。这些花木不仅为李大钊故居原貌的保存增添了生机,也给前来瞻仰李大钊故居的社会各界留下了自然风光的美好印象。每年五月,前院的紫藤和中院的丁香竞相绽放,置身于庭院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些花木都是李大钊同志生前所喜爱的,因此,游客们对这里的花木有着独特的喜爱,见物思人,看花敬人,自然而然地对烈士产生了一种无比的爱戴。
近年来,来李大钊纪念馆参观的人数不断增多,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此外还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朋友和港澳台侨胞前来采访、考察。
李大钊纪念馆由办公室、资料室、接待(组工、组宣传)室、服务部等主要机构组成,馆藏文物、资料、图片、碑文、书画等720件。
李大钊纪念馆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