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张为民在巴西圣保罗市莫杰镇张大千故居八德花园旧址放映纪录片《千与千寻》。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伟民在德国科隆拍摄《千与千寻》。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美籍华人张伟民执导的纪录片《千与千寻》荣获第47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纪录片奖”。接下来,她将在中国香港故宫博物院举办《千与千寻》亚洲首映式,并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她还正在为明年在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北美首映以及一系列国际电影节做准备。巡回展览。从巴西到美国,从美国到中国香港,再到中国广州,张为民带着张大千的故事踏上了回国之路。
12年寻千之旅
巴西圣保罗郊区的莫杰镇,是张大千生前建造的中式园林住宅“八德花园”的旧址。丛林覆盖了湖的中央。夜晚,星星闪烁,昆虫鸣叫。幕后,张伟民拉开幕布,举行了一场没有观众的《千与千寻》放映会。这是她为去世多年的张大千准备的特别放映。电影上映后,张伟民心里叹了口气:“大千先生,我送你回家吧。”
2015年1月,张为民首次来到莫街镇。张大千故居八德花园,已沉睡在浩瀚的湖水中。看着眼前的湖泊、山丘、溪流,再细细品味张大千的八德园林山水,张为民对张大千心中的“桃花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八德花园酷似巴山蜀水的环境,景观模仿中国园林的设计,让张为民感受到了张大千对国外生活的浓浓怀念。
自2011年开播以来,纪录片《千里之外》的筹备和拍摄历时12年。张为民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拜访了100多位张大千的子女、家人、朋友、弟子、艺术家以及研究张大千的国际学者,拍摄了200多幅作品。小时的视频材料。通过影片解读张大千后半生的传奇故事。
张为民与张大千的渊源,始于一次偶然的“邂逅”。十二年前,张为民还是一位刚刚进入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青年学者。一天,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马克·约翰逊递给张伟民一叠16毫米旧胶片。影片中,一位白胡子老人穿着长袍,漫步在海边,抚摸松柏,面朝太平洋,眺望东方……这些影片拍摄于1967年的卡梅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边。影片中的白胡子老人当时就住在那里。张大千来自美国。
“这些都是张大千在加州的珍贵照片。”张伟民表示,作为当时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院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电影学者,她体会到了这堆电影的分量和使命感。 “没想到,这几箱胶卷,开启了我12年寻找‘钱’的旅程……”她说。
重现海外经历
在12年寻找张大千足迹的过程中,张为民获得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听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2019年1月,张为民首次访问巴西奥林达。在一座由18世纪监狱改建的小镇美术馆的地下室里,张伟民看到了张大千艺术巅峰时期的巨幅泼墨设色作品《瑞士雪山》。这件杰作被放置在玻璃框架中。相机拍摄会受到玻璃反光的干扰。但由于当地技术限制,无法在不损坏画作的情况下将画取出。最后,张伟民找了一块黑布将摄制组和机器完全遮住,只留下摄像机镜头裸露,最终捕捉到了纪录片中令人惊叹的“瑞士雪山”。
2022年5月,为了还原“瑞士雪山”的视角,张为民跟随张大千瑞士游记,在瑞士群山环绕的公路上反复寻找拍摄角度。为了抬高拍摄位置,张伟民踩着“高跷”,拿着三脚架,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了与画作类似的视角。
在法国巴黎塞纳奇博物馆,张为民找到了张大千曾经在巴黎掀起“中国风”的证据。在法国拍卖网站上,她找到了一份1961年出版的《巴黎快报》,其中整版报道了张大千在“巨荷画”展期间与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安德烈·马松的东西方展览。在巴黎。对话方先生的艺术创作理念。从此,两位艺术大师互相借鉴对方的艺术创作技法。 1960年代初,张大千开始结合中国传统泼墨,创新实验泼彩技法,创作出《瑞士雪山》、《爱痕湖》等代表作品。
在日本,经过多年的寻找,张为民获得了1956年张大千日本之行的影像资料。这条资料丰富了人们对张大千日本经历的了解,也解答了困扰张为民多年的问题。久远:张大千为何在编纂《大风堂名录》时滞留在日本近一年,甚至举家移居日本?原来,为了追求印刷品质,张大千选择采用日本先进的印刷技术,将自己收藏的珍贵古画编成册。
跨越时空的对话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就是张为民和张大千对话的过程。她积累的200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汇集了许多中外艺术史此前未曾关注过的珍贵资料。在《千里之外》中,张大千在海外旅行时的从容与自信以及他的绘画在欧洲艺术界引起的轰动,通过图像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
张大千有两枚印章,上面刻着‘不负古人,告后人,不去任何地方,直造古人’四个字。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张伟民说。
近日,张为民正在筹备中国香港故宫博物院的亚洲首映以及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北美首映。她也希望能带着《千与千寻》回到张大千的家乡四川省内江市。把张大千接回家,一直是她的夙愿。
“一位中国艺术家漂洋过海,离开故土,一生追求艺术理想,通过艺术走向世界,传播东方文明,找到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张大千的人生经历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 ”张伟民表示,“《千里之外》是电影人与画家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我愿意用一生去寻找张大千的踪迹,与他交谈。”(本报记者 邓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1月13日第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