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自画像一共有多少张?张大千研究员付申博士估计,有一百多幅画作。据几十年来关注大千艺术活动的老朋友黄天才介绍,他在《大千五百年》一书中记载:“我从1978年开始,当时大千先生送给我一幅八十岁的自画像。也就是说,我刻意收集了他的自画像作品和资料,二十年来,我收到、看到、读到、听到的自画像大概有七十幅、八十幅。不管你信不信,傅深的估计绝对可靠。”书中精选了五十多幅千禧年的自画像。
钟馗、张大千自画像/画
大千的自画像《季思小像》是他早年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这幅三十岁时的自画像是1929年己巳二月春节画的,画在一张六尺纸上。画作完成后,最先到达的曾农胡子老师在家里请了一个题目,然后请来了诗坛大师陈三立、朱强存、四川诗坛前辈赵熙、谭延闿等诗人。其他清末民初诗人,以及黄宾虹、杨度、叶恭绰、方地山、谢无量、林善甫、溥仪等共32位书画人才新社、谢雨岑、吴湖帆先后作诗。从此,年仅30岁的张大千登上龙门,名满天下。
仔细审视张大千历年的自画像,笔者发现,为了获得知名度,他三十岁时的《季思小像》除了向海内外名师、友人征诗之外——三岁的时候,他也用了很多人来打扮自己的样子。钟馗自画像。他的钟馗自画像远不止一两张。据笔者所见,有近十幅,占其自画像总数的十分之一。他的钟馗自作多在农历五月初五写成。大概是从1929年开始的。网上能找到的最早的一幅画是《祝福图》,是为一位不详姓名的“冈老总统”画的。图像上有一首诗和附记说:
写于吉巳正午日
戴着黑色帽子,穿着红色长袍,每个人都嘲笑这个疯狂的国王。晚年退出人间,与终南一起成为鬼王。世间所有的八卦都是傀儡,何不自己出道呢?我从天上借来了菖蒲剑,它长大后给人间带来了厄运。
老总统刚先生对我并不太痴迷,希望我长得丑,所以谨以此图献给您。不遵虎艾之嘱,谈避兵符。其弟张元。
1932年端午节,他画了钟馗像,并写了两首诗。诗后写道:“壬申午日,写下此图为虎艾之征,共聊为避兵符,吸引万千俗人。”两段诗跋解释了他为何屡画钟馗。原来是“避兵之符”。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日寇侵扰东北时,确实有过“军令状”。 1936年端午节期间,一位朋友邀请张氏兄弟合作创作一幅老虎画。张善子画老虎,张大千画钟馗。山子后来又题跋:“大千应友人之托,于天中节奏钟进士本人像。”至此,张大千屡次冒充钟馗之谜终于被揭开。他画钟馗自画像,不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据黄天才收藏的千历历自画像,1945年他又画了两幅钟馗画,一幅是《钟馗杀蛇》,一幅是《钟馗兄妹图》。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日子。这也是中国人民庆祝驱逐日本侵略者胜利的一年。可见,他画的钟馗并不是一幅“戏剧”画,而是寓意深刻。直到七十、八十岁,他画了两幅钟馗画。一是1975年,他与台湾著名京剧演员郭小壮合演《钟馗娶妹妹》;另一幅是1982年的钟馗仰望天空的全身像。远远望去,写下了“奎老还年轻”这句话。从1929年到1982年去世前一年,他画钟馗自画像长达半个世纪。
众所周知,在人们心目中,钟馗爱憎分明,对邪恶如仇恨一样深恶痛绝。他不仅能造福世间,还能为百姓驱邪辟邪。他被称为“地狱审判者”。这或许是他乐此不疲地为友人画钟馗自画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
他的自画像独特而多彩,有与老朋友挽手交谈、爬山赏松、泛舟湖中、与“我和我的猴子”一起亮相、与宠物狗一起读书等。 ..它们色彩缤纷。色彩缤纷,充满生活情趣,没有任何千篇一律或单调之感。有时他会受到启发,被风景所震撼,从而对绘画产生热情。他把自己画进山林里,把自己与山水融为一体。他那幅笔画潦草、头发稀疏、表情活泼的胡须男子简笔画不仅在亲友和学生中不胫而走,而且还频频出现在国内外报纸上。读者只要看到他简单的头像就知道他是谁。据说有人给家住巴西巴德公园的张大千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没有具体地址,只是画了一个大胡子头像。巴西首都圣保罗的邮递员竟然将这封信送到了张大千的家中。
他的自画像大部分是应朋友的要求而画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带有诗歌和题字。这些诗词和题词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1965年7月,他重访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见到了老朋友。他在异国他乡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向他要了一幅肖像。他画了他的半身像,并写了一首诗:
回国后,我深深地爱上了家乡,每年都情不自禁地有再次相见的感觉。我满脸都是灰尘,你们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饿不饱。
诗中流露了他“独在异乡为客”的思乡之情。在另一张送给朋友的自画像中,他写了一首诗:
没有巴人讲巴语(蜀中沔阳,古称巴西郡),正教蜀客怜惜蜀山(我家住莫界城,邻县叫蜀山乐) )。老人无日回国,就在梦中满足地谈起了家乡(我在荒凉的南美洲已经八年了,还没回国,很想念家乡,就像做梦、写诗、写画来表达我的感受)。
他还有一些自画像,向朋友们诉说自己在读书、创作和生活中的困境。 1957年夏天,旅居巴西的大千给远在台湾的老朋友张慕涵寄了一张肖像。由于多年不见,他“写下哥哥眼神冰冷,又对视起来,就像在床上谈话一样。”肖像上的诗写道:
隔夜看书就忘记了,现在老了,雾里看花更糊涂了。自从得知被小孩子嘲笑后,我十只眼睛只能读一行。
老人张大千因糖尿病引起的眼疾几乎失明。他不得不暂时放下读书和画画。提醒他再次进入巴黎艺术中心的野心,他不得不向这位巴黎老朋友抱怨:
我现在真的老了,腰酸背痛,眼睛昏花。药是别人讨来的,方书强却自己转过来。我烧笔砚已久。我愿意漂泊在异乡,但家乡的心不忍言说。
张大千七十岁的自画像是1969年5月他在巴西与家人庆祝生日时创作的。他给自己写了一首诗:
七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当他看着这条河时,他感觉自己失去了整个生命。新人对一切都感到困惑,只能用两只眼睛看山。
他患有眼疾,长期无法治愈。 “他只能用两只眼睛看山。”也正是受到这种英雄气概的感召,他由工笔转为粗笔,由狂画转为泼墨泼彩。终于,1968年,他完成了吞没山河的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并将画作赠送给老朋友张氏集团,祝老朋友八十大寿。
七十岁自画像完成后,被友人带到台湾,请张群、张慕涵、黄君碧、王壮伟等15位友人和台湾艺坛名人赋诗。 。与《三十岁自画像》的诗人相比,无论是地位、名气还是写诗的人数都减少了一半,但却是老年人自画像中数量最多的一组诗,而且其影响力也是很大的。的。
在我见过的大千自画像中,最奇特的就是《大千居士写的乞讨图》。这幅《讨饭图》作于1975年的贵州四月初一,只见他右手拖着一根竹棍(俗称讨饭棍),手里拿着一个破碗(又名讨饭碗)。左手做出乞讨的姿势,写下一首诗:
左手捧着破碗,右手拖着竹子,走过街道,空荡荡的。旧时雨风已散,从军惨叫,喉咙都断了。
一位伟大的画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画成一个“过街”的乞丐?原来,大千画《乞讨图》的前一年,连续举办了三届画展。他将自己卖画的生活比作“乞讨的生活”。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被困印度大吉岭时,就在《诗与木禅见颂》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世间年年乞食,浮世烟消云散。”他还邀请了台北著名篆刻大师曾绍杰。他悠哉地刻下了“乞食天下”的印章,并将篆文写进了这首诗。 1972年,他从巴西搬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米尔。卡米尔的艺术品市场并不大,且以西方买家为主。西方人不喜欢中国画,而购买中国画的中国收藏家也不多,卖画就成了问题。 。也有人说,张大千移居美国是因为关云长“去了麦城”。或许这就是他晚年写下自己的《乞讨图》的原因。
据付深介绍,张的自画像基本上都是随画一起寄的,但这幅画是唯一一张可以放在行李箱里随身携带的。移居台湾后,他将这幅自画像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伟堂。张大千去世后,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接管了张大千故居玛雅精舍。他重新规划花园时,将《大千自书乞讨图》刻在石碑上,放置在巨大的梅丘旁,供游人长久欣赏。
《光明日报》(2018年5月18日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