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好奇隋朝的国名,以及隋文帝杨坚是如何想出造“隋”字的主意的。事实上,杨坚创建的帝国最初叫隋朝。北周时期,杨坚继承了其父杨忠的隋公爵位。称帝后,国号隋。而且杨坚本人也曾担任随州刺史,对“随”还是有很多感情的。但杨戬觉得“岁”字旁边的“辶”字不吉利,建议离开。杨坚想象力丰富,把“辶”去掉,改“岁”为“岁”。
隋朝的名字源于“隋”,那么隋在哪里呢?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历史上是随国故里。穗果创始人是谁?如果你看过《封神演义》,应该不会陌生。他就是南宫诗。南宫氏,姓姬,是当时西齐国的两位长老之一,另一位是三宜生。南宫师观拜大将,为周武王伐纣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西周大臣中,南宫师被封为“隋”。
从地理上看,绥国北临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南临汉水、长江。土地非常肥沃。隋国是西周时期汉(水)以东诸国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国家。据说“汉以东国,隋国最大”。
作为东汉最强的隋国,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为西周监视南方不听话的楚国。楚国一直对西周不满,于是隋国就带来了唐、邓、郓等小国,作为西周在南方的战略屏障,阻止楚国势力北上。相传,随州是神农劳作的地方,素有“神农之乡”之称。随州北有桐柏山,西南有大洪山,其间有丘陵、坡地。夹在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原,是商周时期南下的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周朝东迁后,随国成为楚人扩张的主要障碍。两国经过几次战争,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却无法一口吃掉隋国,只能大眼小眼地互相盯着。但当楚国强大后,隋就无法阻止楚国。春秋战国时期,隋国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反而成为楚国北伐领土的根据地。战国时期,各国的兼并日益激烈。作为一个小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被楚国吃掉。
隋国的故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件大家熟悉的事情。
1978年,曾侯乙墓在睢国故地,即今湖北省随州市发现,并出土了稀世珍品曾侯乙编钟。你会说,这是曾国,与隋国有什么关系呢?如此相关。
关于曾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中,只有娟国(镇国)的记载。这些记载说,胡安国位于泗上地区,与鲁国相邻。春秋末年,为莒国所灭。现在在山东省。从地理上看,左国和曾国不是同一个概念。既然如此,曾侯怎么可能葬在遂国呢?而且,从出土文物来看,曾国曾经非常强大。为什么这样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没有被载入史册呢?更奇怪的是,目前已发现的隋国青铜器上的铭文,全都是关于曾国的文字。
学术争论一直持续到2010年。
这一年,在距曾侯乙原墓约20公里的随州叶家山,出土的曾侯乙钟上又发现了一段铭文:“博石登关,左右为民,右为民”。文王命南宫置邑,治淮邑,近江夏。商朝灭亡后,周武王被派往南方监视南方。国家。这不是南宫诗说的吗?最终,学术界证实隋国和曾国实际上是同一国家的两个人。
有学者猜测隋王为何自称曾侯。周初,南宫氏分封于随州,但当时也应称“曾”。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情况。南宫氏也可称为曾氏,也是曾侯爵。这是当时各国非常普遍的现象。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周王将南宫氏的封地改名为隋,但隋王仍然记得“曾”,仍然自称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