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有五个虢国?
虢国,一个周朝时期姬姓的诸侯国,自公元前1046年受封,历经391年,直至公元前655年,被晋献公以“假道灭虢”之计所灭。历史上,虢国共有五个分支,它们分别是西虢、东虢、小虢、南虢以及北虢。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将周文王的次子、亦即自己的二叔虢仲封至雍邑(现今的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在那里创立了(西)虢国;同时,又将周文王的三弟、自己的三叔虢叔封至制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并在那里建立了(东)虢国。
在西周时代,虢国的君主家族一直担任着周天子的卿士,肩负着周王室的要职,统率着六师,代表周天子征讨那些不遵从的诸侯和蛮夷,建立了显赫的战功。到了西周末年,为了征讨淮夷,周厉王将虢国整体东迁至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地区,设立了新的南虢国,其都城设在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李家窑村)。同时,一支较小的宗族留在原地,在桃虢城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这段历史被称为小虢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南虢国凭借对崤函故道的控制,成为东周王畿的西部屏障;而虢叔的后代则把虎牢关视为重要关隘,负责守护东周王畿的东部入口。在中国古代,伯、仲、叔、季分别代表兄弟间的长幼顺序,伯为长兄、仲为次兄、叔为三兄或其后,最小的则是季。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哥哥被称为刘伯,次兄为刘仲,而他本人最小,被称为刘季。
公元前767年,郑武公曾协助周平王东迁,为了拓展领土,他以“东虢君依仗制邑却忽视德行”为借口,消亡了(东)虢国,并将国都迁至新郑(郐国旧都)。此后,(东)虢国的后代虢序率领族人西迁,周平王将他们安置于夏阳(今山西省平陆县),重新建立了虢国,史称(北)虢国。该国与(南)虢国隔黄河相望,虽分属两地,实则同属一个国家,并依附于南虢。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出兵灭掉了小虢国。
在曲沃代翼的年代,虢国遵从周天子的命令,曾两次领兵征伐曲沃,这致使曲沃势力几乎陷入失败边缘,进而使得曲沃代翼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十年。到了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武公成功刺杀了晋侯缗,并且用翼城累积的百年财富向当时的周釐王行贿,最终使其被册封为诸侯,从而确立了晋武公的地位。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以及晋武公(原曲沃武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历时六十七年,曲沃代翼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不久之后,与曲沃长期敌对的虢国遭遇了致命的灾难。在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凭借屈产之马和垂棘之玉,首次向虞国请求通道,进而攻占了夏阳城,使得(北)虢国声明覆灭。紧接着,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通道,一举消灭了(南)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带领家眷匆忙逃往洛邑寻求庇护,而晋军在回师之际,又将虞国彻底摧毁,留下了“唇亡齿寒”的千古警训。
二、晋国为什么要灭虢国?
虢国的成立早于晋国,其爵位和辈分都高过晋国,堪比晋国的“二老”。然而,晋国为何如此狠心,坚决要消灭自己的“二老”呢?上文已经提到,在“曲沃代翼”的纷争中,虢国屡次出兵干预曲沃一方,此举招致了对方的怨恨。秋后算账,这种做法也显得合情合理。
除了历史积怨,当前的战略布局同样至关重要。在周朝末年,虢国自西向东迁移至现今的三门峡一带,掌握了崤函要道的“要塞”之地,把守着宗周的东部入口、成周的西部门户。这一地理位置使得虢国能够向西封锁宗周,向东进军中原,向北防御临汾盆地。曲沃取代翼国之后,晋国开始全力以赴,向中原地区发起进攻并扩大领土。然而,虢国恰巧位于其进军道路的阻碍之处。与此同时,秦国也在积极准备向东方扩张。如果晋国能够率先控制崤函通道,便能够将秦国封锁在关中地区,切断其东进的路径。反之,如果晋国未能控制该通道,那么它自己就会被秦国封锁在山西,陷入无法动弹的境地。简言之——谁能够率先消灭虢国,谁便拥有了进军中原、成为诸侯霸主的资本。
三、虢国墓地为什么值得一看?
虢国墓地,作为4A级景区及国家二级博物馆,荣获第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项,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岭周边。这里是一处规模庞大、等级完备、排列整齐、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地。该墓地最早于1956年被发现,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出土了三万件文物,为西周考古领域填补了空白。特别是虢季、虢仲两位国君的大墓被发掘出来,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使我们对西周高等级国君的墓葬丧葬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虢国博物馆内,"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展示:首先是虢旗猎猎部分,这里详细介绍了虢国的历史与人物;其次是吉金灿灿部分,展示了虢国的青铜器;接着是美玉灼灼部分,展示了虢国的玉器;奇珍熠熠部分则展示了虢国的陶、铁、骨角牙及纺织品等材质的器物;车马辚辚部分介绍了虢国的三座车马坑遗址;最后是古墓秩秩部分,展示了虢国的四座墓葬。
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编号为M2001的墓葬。该墓葬呈长方形竖穴土坑结构,没有墓道,内部有一具单棺重椁。墓葬中陪葬的器物数量超过3200件(套)。通过对这些器物上的铭文进行考证,研究者确认墓主为虢季,他是西周末年虢国的某位国君。普遍观点认为,这位墓主就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要大臣虢文公,即那位在“谏宣王不籍千亩”事件中扮演主角的人物。虢季墓的亮点在于其陪葬的车马坑,其中一号车马坑堪称我国西周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车马坑。其南北长度达到47.6米,东西宽度为4.16米,深度则有1.4米。在坑内,共清理出13辆战车、64匹马和6只狗。此外,坑中还出土了一件玉柄铜芯铁剑,经过C14测定,这把剑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1991年出土的虢仲墓(编号M2009)位于虢国墓地,其规模宏大、等级高超,且随葬文物极为丰富。该墓室南北长度达6米,东西宽度介于4.62至4.92米之间,深度距地表19.3米。墓中随葬品数量超过3600件(套),其中44件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其中40件铭文为“虢仲自作用器”。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虢仲墓的墓主是周厉王时期的虢厉公,即虢公长父。至于他为何与西虢国的始封君同名,原因并不十分明确。或许,“仲”字并不需要避讳。
2021年10月18日,虢国墓地荣登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榜单,对其实力与影响力给予了高度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虢国还是郭姓的根源所在。虢国覆灭之后,虢民迁往北方,形成了汾阳郭氏,从而开启了郭姓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