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祭祀网站多数不赚钱
市场
本新闻报道(记者:李德庆、胡晶)指出,网民数量持续增长,文明祭祀的理念受到广泛推崇。那么,网络祭祀活动是否也随之热度攀升?从会员数量和点击率的数据来看,似乎是这样的。
去年清明节期间,该活动的访问量仅为21万次,然而今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91万次,充分表明其依然具备极高的关注度。
张斌,一位安徽人,对其所运营的祭祀网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祭祀网站,自2000年创立至今,其访问量已突破820万次,注册会员数更是高达82700名。
实际上,赚钱的机会似乎并不多。那位管理着点击量超过八百二十万的祭祀网站的陈宁经理表示,他们目前的网站运营状况仅能保证收支相抵。
当前我国拥有超过20家的专业祭祀网站,而社区服务机构以及墓园所建立的网站数量更是超过了百家,然而这些网站普遍面临着经营亏损的困境。对此,某祭祀网站的负责人李敏对当前的祭祀网站运营状况进行了总结。
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一:赢利模式不清晰
多数祭祀网站主要提供“网络纪念馆”、“网络墓地”、“网络献花”以及“网络祭拜”等服务,这些服务构成了它们的核心运营模式。
设立一座展览馆需缴纳费用200元,建造一座墓地需支付80元,若与殡仪馆、公墓、陵园等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借助其宣传推广,年净收入可达40万元。张经理,这位某祭祀网站的负责人,向加盟商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针对拥有80万客户的地级城市,每月可以轻松建设300个纪念馆和100座墓地,这样的毛收入将达到6.8万元;再加上广告收入、在线追思服务收入等,每月的毛收入将不低于8万元。
实际上,经过两年时间,张经理的网站商业运营模式尚未稳固建立,目前仍在依赖免费注册的方式,以吸引更多用户加入。
部分网民认为,网络祭祀虽属文明之举,然而目前却显得创新不足,难以充分传达个人情感,部分网站过分强调仪式感。
网友的指责是有充分依据的,记者观察到,众多祭祀网站存在高度相似性——它们的页面设计、内容呈现均大同小异,且缺乏清晰的盈利途径,也缺少针对性的竞争手段。
关先生,这位来自IT行业的专业人士,他持有这样的观点:随着博客、个人网络空间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这些新兴的网络载体无疑会对网络祭祀活动产生一定的冲击效应。
问题二:用户是网民中的“小众”
当前网络祭祀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达到80%,他们大多处于35至50岁这个年龄段,而我国网民的年龄分布则集中在20至30岁这个区间。这两个数据对比鲜明,充分揭示了其中的趋势。
问题三:网络祭祀还有争议
在清明节来临之前,人民网开展了一次关于祭祀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通过网络祭奠等新型纪念方式的网民比例仅为5.5%。
有网友认为,网络拜祭形式不够严肃。
一些网友对祭祀平台的安全性表示担忧:“若是祭祀平台一旦停止运营,那么我的祭奠角落以及其中的所有资料岂不是都会消失不见?”
专家:需找符合市场的模式
面对祭祀网站所遭遇的挑战,节约网的管理者、省社科院的研究员李晓群指出,网络祭奠在现代清明祭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关键在于探索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目前,各地正大力推广文明祭祀的理念,网络祭祀作为文明祭祀的重要体现,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曹保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对网络祭祀这种形式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在他看来,网络祭祀具备独特的优点,例如,即便在没有坟墓或身处远方,人们也能通过网络进行祭祀,以此传达他们的哀思,这无疑是对传统祭祀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