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释名
《隋书·东夷传·琉求国》中最早记录了琉球的资料,公元607年,即大业三年,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出海探寻异域风俗,何蛮曾述及此事,于是朱宽便与何蛮一同前往,最终抵达了琉求国。当时该国被称为“琉求”。
琉球小识
琉球,即现今的日本冲绳群岛,在我国东海地区占据一席之地,其地理位置处在西太平洋,总面积约为4600平方公里。这里与我国及日本两国接壤。在12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南山、中山、北山三个国家。
琉球入明
中国与琉球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曾派遣朱宽前往琉球进行安抚,但琉球并未服从……自那以后,两国关系便中断了。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前往琉球进行招抚。
琉球入清
明朝覆灭之后,琉球便向大清国表示臣服并缴纳贡品。根据《中山沿革志》、《琉球国志略》等文献的记载,在顺治十一年(即1654年),琉球国的世子尚质派遣了他的王舅马宗毅等人前往北京,向清朝呈递贺表,献上贡品,同时递交了“故明敕印”,并请求进行册封。
“琉球”释名
《隋书·东夷传·琉求国》中最早记录了琉球的信息,在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出海探寻异域风俗,何蛮曾提及此事,于是朱宽便与何蛮一同前往,抵达了琉求国。当时该国被称为“琉求”。根据清顺治七年(1650年)琉球人用汉语编撰的首部国史《中山世鉴》记载,起初并未有“琉球”这一名称。在数万年的时光流转之后,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远赴异域,首次踏足这片土地。从万涛汹涌的海面遥望,这片土地蜿蜒曲折,宛如虬龙在水中游动,因此得名琉虬。从琉球全岛位于东海的位置来看,这样的命名既生动又恰当。或许是因为史学家们对“龙”字较为敏感,存在忌讳,因此选择了谐音来代替。后来又出现了“瑠求”、“留仇”等名称,总之都是谐音的变体,直到明清时期才正式确定称为“琉球”。
琉球小识
琉球,古称中国东海之岛国,今为日本冲绳群岛,坐落于西太平洋,土地面积达4600平方公里,与中日两国接壤。12世纪,琉球群岛分裂为南山、中山、北山三国。1416年和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成功征服北山和南山,将三国统一,建立了琉球王国。由于该王国由36个岛屿构成,因此亦被称作“中山三十六岛”。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的册封与进贡之谊,历经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对琉球的吞并及冲绳县的设立,持续了整整507年。在这漫长的友好交往中,中琉两国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共同营造了海域两侧的和谐共处局面。
琉球入明
中国与琉球之间的联系源远流长。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下令朱宽前往琉球进行安抚,但琉球并未顺从,此后两国关系便中断了。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前往琉球,命令行人杨载携带即位建元诏书告知该国。中山王察度响应召唤,首次派遣使臣前往明朝进贡,琉球由此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明太祖考虑到琉球使节在海上航行所面临的困境,特地赐予精通造船与航海技艺的福建三十六姓人家前往琉球定居,此举推动了琉球的对外贸易发展。明朝政府不仅向琉球朝贡使团提供了大量援助物资,还将朝贡周期延长至十年,以便琉球得以休养生息。然而,为了与明朝保持贸易关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琉球仍旧坚持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朝贡。自洪武年间起,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件、外交协议、正史等均采用汉文撰写。其国都首里城的宫室并非朝向南方,而是朝西而建,以此彰显对中国的敬仰之情。即便明朝衰落,琉球国仍持续朝贡,甚至对福建的南明唐王小朝廷,也未曾中断使节朝贡的礼仪。《明史》中对中琉之间的交往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并高度赞扬琉球国对天朝的虔诚态度,称其为“外籓之最”。
琉球入清
明朝覆灭之后,琉球国随即向清朝俯首称臣并献上贡品。根据《中山沿革志》以及《琉球国志略》等文献的记载,在顺治十一年(即1654年),琉球国的世子尚质派遣其王舅马宗毅等人前往北京,向清朝朝廷呈递贺表,进献了各种珍奇贡品,同时递交了前明朝的敕印,并恳请朝廷予以册封。清朝时期,琉球国除了按照惯例每两年向清朝政府进贡一次之外,每逢清帝登基、新年、万寿节等重大节日,琉球国王都会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并献上礼品。每当琉球使臣抵达,清帝都会举行宴会予以招待,并且按照惯例回赠琉球国王大量的礼物,诸如蟒缎、彩缎、锦缎等。此外,清帝还会赏赐随行的琉球官员不同数量的彩缎、罗、纺丝、绢、毛青布等,以彰显皇恩浩荡。在欢庆的时刻,清代帝王亦会将御笔赠与琉球君主。例如,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赐予琉球王“中山世土”的御书,寓意中山之地世代属于琉球王国。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亦赐予“辑瑞球阳”的御书,表达了对琉球王国安宁幸福的美好祝愿。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同样赐予“永祚瀛壖”的御书,期许琉球国能够长久安定。
在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公然派遣军队,将琉球改称为冲绳县,同时肆无忌惮地掠夺了中琉之间的往来文书、文物、宝印以及琉球国的官方档案等,意图销毁或隐藏历史证据。面对此情此景,琉球国坚决抵抗,暗中派遣官员前往天津觐见李鸿章,恳请中国将日军驱逐出境。在此期间,琉球国的一名陈情通事林世功在北京英勇地自尽,以抗议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呼吁中国出兵支援。尽管清政府也试图与日本进行理论上的对抗,然而由于国力衰退,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廷自顾不暇,最终未能派遣军队进行支援,琉球王朝因此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