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安吉龙山源陵园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陵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冲绳寻史:探究中国与琉球王国的六百年渊源?

发布时间:2025-06-13 22 浏览: 20

冲绳地处我国浙江、福建沿海之外,隔海相望。然而,它承载着更为悠久的历史——琉球王国。自15世纪起,明清两朝多次对琉球王进行册封;凭借中琉朝贡贸易的便利,琉球在东亚大航海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成为亚洲海洋贸易的重要节点。因此,华夏文明在琉球的文化血脉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深入走访了冲绳,向我们呈现了丰富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遗迹与民间故事。

册封大典,重现数百年历史和记忆

1372年,琉球正式向我国表示臣服并献上贡品。在明清两代,每当琉球国王更换,他们都会向我国请求封号,我国也会派遣庄重的册封使团前往琉球,这样的册封活动累计超过20次。时至今日,这段跨越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反而转化成了冲绳地区的一项重要节日庆典。在庆典期间,整个城市都会投入到盛大的活动中,大街小巷空无一人。这幅画面描绘了在冲绳那霸市首里古城举行的“首里城祭”活动,生动重现了1799年(清嘉庆四年)琉球国王尚温新即位时,中国使节前来进行册封和巡游的壮观场面。

去年初冬时节,我乘坐航班从气候宜人的日本冲绳那霸机场启程,返回京城。随着飞机缓缓攀升,透过机窗向外眺望,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湛蓝东海,在飘浮的云朵之下,碧波荡漾中点缀着诸多若隐若现、宛如一串串珍珠项链般的岛屿,那正是著名的琉球群岛。在这片土地上,曾孕育过一个独立的国家——琉球王国。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该国的疆域曾涵盖奄美群岛、冲绳群岛以及先岛群岛等地,其南北跨度总计超过1000公里。

首里古城,一座“混搭”的王城

首里古城矗立在高原之上,视野开阔,既可远望浩渺的海洋,又能尽收那霸市区的风光。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如画的美景,还能领略到丰富的人文景观。由于琉球王国与中日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纠葛以及地缘关系,再加上古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首里古城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融合”风格——其城墙布局与日本城堡相仿,但城内却不见高耸的日式天守阁,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广场以及充满中国风情的宫殿建筑群。正殿之上,悬挂着三块匾额,它们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所赐予的“中山世土”、“辑瑞球阳”和“永祚瀛壖”。这幅画面展示了首里城正殿的入口与屋顶,其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日本特色。

这座宫殿整体色调以朱红为主,与日本宫殿的风格迥异,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从俯瞰视角观察的首里古城模型,充分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风貌:它融合了日式城墙的坚固、中式宫殿的典雅,同时在建城选址及整体布局上,也透露出琉球的独特风情。

飞机持续向北方飞行,那片属于亚热带的蔚蓝海景逐渐被云雾所覆盖。我陷入了沉睡,待我再次睁开眼,舷窗下已呈现出初冬色调的华北平原。北京已近在咫尺,然而关于琉球王国的记忆却依然清晰。我深知,在飞机即将降落之际,航线将穿越通州的上空,而张家湾那片区域曾出土了一座琉球人的墓群。其中,一座保存完好的墓碑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刻有“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公大业墓”的铭文大字,这表明了墓主人的琉球国籍;而在墓碑下方的小字中,记载着“光绪十四年戊子十二月廿五日卒”的信息。这一时刻,正是1888年的严冬,距离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的时间不过数年而已。

相距千里之遥,通州地区为何会存在琉球人的墓园?那座墓地的主人究竟为何舍弃了气候宜人的海岛,客居他乡,最终在北京离世?

冲绳,我曾经的名字叫琉球

选择在初冬到达冲绳,是为了参观当地一项隆重的年度盛典。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温逐渐转凉,而与此同时,马氏暖流却持续不断地将来自赤道地区的温暖海水输送到琉球群岛,使得该地区始终洋溢着温馨的暖意。多年来,每年11月初,冲绳首府那霸都会进行一场盛大的活动:首里城祭。这场庆典以琉球王国旧都城首里城为核心,严格依照史书和古画所载,重现了1799年(清嘉庆四年)琉球王尚温新王登基,以及中国使臣前来册封和巡游的壮观场景。

盛大的活动持续了三天,第一天的高潮时刻,当地民众扮演的中国清朝正使翰林院修撰赵文楷、副使内阁中书舍人李鼎元以及随行的官员们踏入首里城,琉球国王尚温以及文武百官在宫殿前热切地等待着。正使赵文楷宣读了圣旨,琉球王在接到圣旨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标志着册封仪式正式生效。伴随着乐师们演奏的传统琉球音乐“琉乐”以及带有中国南音特色的庄严“唐乐”,整个场面仿佛让人感受到了时空的穿梭。

次日,那霸市中心“国际通”大街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琉球王朝绘卷行列”庆典。国王、王妃以及中国册封使团,受到众多随从的簇拥,共同进行巡游。册封使乘坐八人抬的肩舆,手持节杖,前有黄盖、龙旗等仪仗,场面十分壮观。而当地居民则身着传统的“琉服”,弹奏着冲绳三线,紧随其后。整个巡游队伍的人数超过七百人。

街道巡游,从古书和古画中穿越而来

册封大典落幕之后,巡游仪式便在市中心的繁华街道上展开。这场仪式严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尽管由于安全等因素,马队无法在街道上奔跑,只能改为步行,但国王、王妃以及中国册封使团的出场顺序,还有他们的服饰、品衔,甚至仪仗队中的黄盖和龙旗,都严格按照古画《册封使行列图》和《使琉球记》等文献的描述一一呈现。街道上,巡游队伍的盛况尽收眼底。

图为庆典精彩一瞬,清朝册封使现身。

一时之间,繁华的街道仿佛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史册画卷,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琉球王国。在1650年,这个岛屿国家以中文撰写了首部国史《中山世鉴》,其中记载了“琉球”名称的由来:起初并无“琉球”之名。经过数万年的时光流转,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前来探寻异域风情,这才抵达这片土地。遥望大海,波涛汹涌,蜿蜒曲折,宛如蛟龙在水中游动,因此人们便以此景象为名,称之为琉虬,即琉球。这个源自中国的名称,历经千年传承,然而到了1879年,日本在所谓的“琉球处分”中,通过废除藩制并设立县制,将琉球领土强行纳入日本版图,自此琉球王国才被“冲绳县”这一名称所取代。

万国津梁,海禁的中国却打造出了海上贸易新“霸主”

首里城庆典,作为冲绳年度最为繁华的盛事,宛如一面明镜,映射出中国与往昔琉球王国间绵延千年的深厚渊源,每一处都洋溢着中华文化的鲜明印记。有趣的是,与东京、大阪、京都等地随处可见的中国大陆游客形成鲜明对比,在那霸热闹非凡的街头,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和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游客,还有不少来自欧美、东南亚以及中国台湾的游客。此外,一些身材魁梧的驻冲绳美军士兵也格外引人注目地站在人群中,然而,中国大陆游客的身影却显得格外稀少。

同样,众多国人或许不知,正当我国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最为严厉,“寸板不得下海”之际,正是琉球群岛在海洋贸易领域迎来了一个辉煌璀璨的时期。这一时期,被史学界誉为琉球王国的“大航海时代”,亦被称作“黄金时代”。

随着夜幕降临,首里城点亮了象征海洋上众多船只的“万国津梁”灯火,数千烛光闪烁,不仅映照出琉球人的自豪之情,也仿佛照亮了他们心中无尽的荣耀。

在冲绳县立博物馆内,我们得以目睹了馆内最为珍贵的展品——“万国津梁钟”,该钟铸于1458年。在二战之前,它曾高悬于首里城之中,见证了琉球作为海洋贸易重要枢纽国的悠久历史。钟身上铸刻的铭文,全为汉字,彰显了琉球的文化特色。

国家,将大明视为辅助的车轮,将日域比作唇齿相依的部位,在这两者之间,蓬莱岛便如珍珠般浮现。以船只作为各国交往的桥梁,奇珍异宝汇聚,遍布四面八方……”在这段文字中,我仿佛能够描绘出一幅景象——在15世纪海洋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琉球的商船络绎不绝,穿梭于中国、朝鲜、日本、暹罗、满剌加、佛大泥、苏门答腊、旧港、爪哇等地,财源广进,气势如虹。

实际上,若将时光倒流至那个辉煌的时代再往前追溯一二百年,我们便会发现,位于我国台湾岛东北部、日本九州岛西南部的这个岛国,仍处于一个“无史可考,发展脉络模糊”的落后封闭时期。尽管琉球地处海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接日本九州,可通往朝鲜,西临福建,南连东南亚各国,然而资源却极为匮乏,“物资匮乏,商业交流受限”。明使杨载于1372年对琉球进行巡视,归国后向朱元璋汇报称:“东瀛诸岛中,包括暹罗、苏门答腊、满剌加、高句丽、爪哇、日本、交趾、占城等,共计数十国,而琉球国最为贫穷。”

在14世纪,琉球群岛形成了山北、中山、山南三个独立政权,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山时代。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山国的国王察度率先向明朝表示臣服并献上贡品,山南和山北地区也相继效仿。到了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册封武宁为中山王,这标志着中国对琉球的首次官方册封。随后,中山国统一了琉球,从此之后,每当新的琉球国王登基,都会派遣使者前来中国请求册封。

在这成为明朝藩属国的百年里,琉球一改往日“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的困境,迅速崛起,跃升为“万国之津梁”的海上贸易中心,“化海舶行商为业”,西通南蛮、中国,东达日本,这无疑是一场奇迹。

浏览历史记载,可以明显看出,琉球的海洋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这个“大哥”的全力支持与精心培育,其发展壮大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一手促成的。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鉴于琉球土地贫瘠、树木稀少,不适宜建造大型海航船只,且当时航海技术较为落后,朱元璋派遣了三十六姓擅长驾船的福建人移民至琉球,并赐予他们大量海船。这些原本就熟悉海外贸易、精通水路的移民及其子孙迅速崛起,成为琉球王国外交、航海、贸易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史料明确指出,在航海探险的年代,琉球派遣至东南亚各国的人员中,担任船长和负责翻译及贸易事务的火长和通事,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而琉球本地居民则主要承担船上事务性职务或充当外交使者。

在朝贡体系内,明朝对琉球的待遇尤为优厚,赋予其“特别优惠国”的待遇(实际上,对于众多藩属国而言,向明朝朝贡亦是盈利颇丰的贸易活动)。对于琉球所献上的香料、贡布、硫磺等物品,明朝不仅以远超市场价的价格进行“购买”,而且连朝贡船只的建造与维护也由中国方面承担费用。更有趣的是,即便贡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倾覆,凭借一份清单,那些丢失的贡品依旧被计入实际收到的物品之中。而且,对于琉球的赏赐金额远超其他进贡国家。例如,苏木这种贡品,每斤通常的赏值是500文,而赏赐给琉球的却是10贯(其中一贯相当于1000文);再比如胡椒,每斤本应赏赐3贯,但赏赐给琉球的却是高达30贯。

明朝始终对各国进贡的次数设定了上限,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琉球的进贡却并未设定任何限制,每次来朝必有所赏赐(然而到了明成化年间及之后,对琉球的朝贡次数和频率便开始受到限制);各国朝贡的船队领到赏赐后,只能在会同馆内进行贸易活动,时间限制为三天或五天,而琉球却不受此规定约束。因此,即便是与明朝关系相当亲近的朝鲜使臣,也忍不住感慨万分,表达出不满:“我国使臣在中国受到了轻视,无法与琉球使臣相提并论。”

《明实录》中提及,明初短短百年内,琉球派遣使者向明朝进贡的次数高达两百余次,甚至有年份达到五次之多,这一数字几乎与日本、朝鲜、爪哇、安南等国的贡使总和相当。

15、16世纪琉球王国海洋贸易范围示意图

往昔,琉球商船络绎不绝,往返于我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暹罗、旧港、爪哇等地,宛如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这段辉煌的海上贸易时期,在史学界被誉为琉球王国的“大航海时代”,亦即其黄金时代。

明代琉球王国朝贡频率及次数变化图

琉球王国频繁进贡,表面上看似乎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诚,但实际上却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在明朝初期,对于琉球的朝贡,朝廷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赐予,但后来逐渐开始有所节制,将琉球的贡期从一年多次调整为一年一次,甚至有时是多年一次。到了嘉靖中后期,随着朝贡制度的削弱和海禁政策的放宽,西方殖民者开始东侵,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琉球作为海洋贸易枢纽的地位也随之逐渐减弱。

琉球王国频繁献上贡品,表面上看似乎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但实际上却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尽管如此,“每年都要多次进贡,尽管天朝对此感到厌烦,却也无法阻止”这一现象背后,也有着其独特的原因。从地理位置来看,横亘海上的琉球王国能够作为明朝海防体系的重要辅助,而岛上的居民并不崇尚武力,对中国并无构成威胁。尤为关键的是,华夷秩序与朝贡体系构成了明清两代的政治需求,琉球王国对中国始终表现出极其热情和诚挚的态度,双方交往异常频繁。有一种说法认为,琉球王宫首里城虽不严格朝向正南正北,却朝向西方,这或许暗示着对中华的向往与思念。在首里城守礼门上,所题写的“守礼之邦”四个大字,正是当时中国对琉球的最高赞誉。这四个字源自明万历帝在册封琉球王尚永的诏书中所提“尔琉球国,地处海滨之远,恪守教化,世代履行职责,贡献不断,堪称礼义之邦”。鉴于中国对琉球的特殊关爱与照顾,这样的待遇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当时的海洋形势分析,随着官方郑和下西洋的结束,实施了“严禁任何船只出海”的严厉海禁政策。这给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带来了重创。当时,西方殖民者还未开始东进,日本的海商势力也尚未壮大。在东亚和东南亚,存在着广阔且需求旺盛的市场,然而在广阔的海洋上,却没有任何贸易上的竞争对手。琉球王国把握住了这一历史良机,借助与中国朝贡贸易中享有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密切的友好关系,成功转型为东亚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关键中转站,通过买卖交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琉球向其他国家出售的商品,除了硫磺、螺壳等少数特产外,大部分均源自中国,无论是作为赏赐还是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采购而来,诸如丝绸、瓷器、工艺品、文化用品等,都备受市场欢迎。从东南亚进口的檀香、乌木、胡椒、犀角、象牙等货物,一旦转手,便成为进贡给中国的贡品,换取丰厚的赏赐,进而赚取额外利润。这种财富的诱惑力极大,以至于不仅官方,民间也有不少琉球商船假装遭遇海难漂流至福建沿海,趁机进行贸易,同时还能获取中国官府对琉球“遇险”者提供的丰厚抚恤补贴,从而大捞一笔。

琉球王国以朝贡为名,从我国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和诸多优惠,这引发了日本的垂涎。在明万历年间,德川家康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并建立了德川幕府。他期望借助琉球王国这一桥梁,重新开启因战争与海盗活动而停滞的中日贸易。然而,在遭到琉球的多次拒绝后,之前与琉球有过摩擦的日本九州萨摩藩便以支持德川家康为名,率军兵临首里城下。琉球在那时亦曾向明朝寻求帮助,然而,明朝正忙于应对“万历三大征”,无暇他顾。琉球在战争中败北,琉球王尚宁被拘禁并被迫送往日本。尽管尚宁后来重返琉球,重新执掌王位,但萨摩藩已牢牢掌控了琉球的贸易、行政以及岁贡税收等,使得琉球王国实质上成为了其附庸。令人好奇的是,由于种种复杂因素,萨摩藩与琉球之间的“关系”并未对外公开,而中国对此也未进行深入调查。此后,琉球与中国持续维持着“朝贡”外交,与此同时,萨摩藩却在暗地里获取了不正当的利益。

琉球的海洋贸易一度繁荣,但其辉煌并未长久。明政府削弱了朝贡贸易制度,海禁政策也变得宽松,西方殖民者纷纷东来,导致琉球“万国津梁”的地位逐渐衰落。进入19世纪后期,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标志着始于明洪武年间、终于清同治年间的中琉宗藩朝贡制度彻底崩溃。

明朝严酷海禁的另一面,琉球王国的海洋黄金时代

自与明朝确立朝贡往来,明廷不仅慷慨赠送琉球航海之船,更派遣了擅长航海、精通贸易的“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同时赋予了朝贡贸易“超级最惠国”的优待。这些移民及其子孙对琉球的海洋贸易事业贡献良多。在中国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期间,琉球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频繁往返于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因而成为了一个以船舶为桥梁,连接万国贸易的重要中转地。

“万国津梁钟”铸于1458年,这一钟声见证了琉球在东亚海上贸易中的重要节点。在二战爆发前,它始终高悬于首里城内。如今,这钟已被妥善保存在冲绳县立博物馆之中。

钟表的铭文完全采用汉字雕刻,上面镌刻着“琉球国,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这两者之间,诞生了蓬莱岛。以舟楫作为万国的桥梁,异国珍宝,遍布十方刹……”,这些文字充满了琉球的自豪之情。

遭受二战烽火摧残的清代匾额,依旧清晰可辨地显现着乾隆的年款。琉球王国极度依赖那笔利润丰厚的朝贡贸易,这一传统历经数百年而未曾间断,即便在明清两代的政权更迭中,这一贸易往来也未曾停歇。

华仪和风,斑驳而精彩的琉球古城和文化

琉球王国与中国、日本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同样在冲绳的历史长河和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冲绳那霸市金城的下町地区,一条宁静的小路蜿蜒通往首里城,我们逐一遇见了那些充满古风的民宅和悠闲的猫咪。我们特意前来此地,主要缘于对地名的好奇——“金城”是当地一个十分常见的姓氏,人口众多,但在日本本土却极为罕见(中日混血明星金城武的父亲就来自冲绳)。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城”这个姓氏中的一部分,源自于古代中国的“秦”姓。

“血战钢锯岭”高地:这里发生过更多故事

浦添古城的钢锯岭如今绿意盎然,那曾遭受战火摧残的城墙虽已重修,但碉堡与地下坑道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1945年,美日冲绳战役爆发,尽管美军最终取得胜利,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败的日军甚至迫使冲绳民众“自杀殉国”,这一惨痛的历史记忆至今难以磨灭。自那场战役之后,冲绳居民数量锐减了四分之一。

漫步于金城下町,目光所及之处,首里城那熠熠生辉的城楼尽收眼底。这座城池始建于14世纪,历经数百年,多次遭受火灾而重建,始终是琉球的王城。琉球王国覆灭后,它沦为废弃之都。二战期间,首里城惨遭美军轰炸,所幸战后得以重建。

首里城的布局颇具趣味,内部分为内城与外城,城墙沿着山势蜿蜒,其风貌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城堡有着相似之处;然而,步入城内,却不见高耸的日式天守阁,正殿正对着一方开阔的御庭广场,两侧还设有南北配殿,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宫殿建筑风格。正殿之中,国王宝座上方悬挂着三块匾额,居中一块为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中山世土”,其左右两侧分别挂有雍正皇帝赐予的“辑瑞球阳”和乾隆皇帝赐予的“永祚瀛”两块匾额。

冲绳传统料理,海岛上的大陆风和福建味

群岛地区海鲜资源丰富,然而冲绳的饮食文化却深受中国大陆影响,尤其对蔬菜、猪肉以及羊肉等食材情有独钟。在当地的传统菜肴中,无论是菜品的样式、烹饪方法还是最终的口感,都无不透露出福建菜的风味。

这是一家位于冲绳的餐馆,名为“龙潭”。餐馆的窗户里,一对石狮子仿佛在守候。而在窗外,一位身着鲜艳红衣蓝裙的少女缓缓经过。整个场景中,中国风情的元素随处可见。这幅画面由郭睿拍摄。

冲绳常见的几道中式家常菜。

冲绳人钟爱的菜品红烧肉。

仔细审视之下,宫殿虽以中式建筑特有的朱红色调为主,且大量运用了象征着藩王身份的四爪蟒纹装饰,但正殿的入口与屋顶却巧妙地采用了日本唐破风的设计风格。而两侧的配殿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北殿的建筑风格与中式建筑相近,而南殿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透露出浓厚的日式风情。有资料记载,在琉球实际受日本萨摩藩统治,同时仍向中国表示臣服并进贡的时期,北殿是用于接待中国使臣的场所,而南殿则是萨摩藩来人交流的所在地。

在冲绳的又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座喜味古城,我们收获了一些新的发现。该城由琉球的筑城专家护佐丸在15世纪初所建,坐落在靠近海岸的丘陵地带,呈现出山城式的布局。从城内望去,可以俯瞰到下方的平原;放眼望去,又能眺望到浩瀚的海洋。这样的地理位置既便于观察敌情,又有利于城防。与日本其他城堡相比,这里我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瓮城结构,城门与城墙巧妙地双层嵌套,这种建造理念和布局与中国古代的城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城中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道光二十三年奉寄进”的字迹,“奉寄进”在日语中象征着供奉祭品或财物的行为。这块石碑周边曾是宗教活动的场所,然而,一块石碑上却同时出现了日文表述与中国年号,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后来,我们再次踏足中城、今归仁城以及浦添城等地,这些地方都是冲绳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浦添城所处的地前田高地,正是那场著名的冲绳岛战役中的钢锯岭。当地人对此历史毫不忌讳,高地上竖立着介绍电影《血战钢锯岭》的展板,并且明确标出了当年那位传奇医护兵戴斯蒙德·道斯用绳索将伤员送下悬崖的具体位置。

在嘉手纳美军空军基地周边,我们目睹了历史著名人物野国总管的塑像,他紧握着红薯,眼神炯炯有神——在明万历年间,琉球遭遇了严重的饥荒,野国总管不远万里,渡海至福建学习红薯的种植技术,并将红薯苗带回琉球,从而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如今,紫薯点心已成为冲绳的一大特色美食,而野国总管也因其贡献被怀念他的琉球人民尊称为“甘薯大王”。

风狮爷、石敢当、料理,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大陆印迹

我的日本友人曾向我提及,冲绳并不完全符合人们对日本的印象。漫步在这片土地上,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他的话语并非虚言。

在冲绳的街头巷尾漫步,常常能够注意到民居之上那特有的“冲绳赤瓦”,又称“琉球赤瓦”。这种建筑风格与我国福建、台湾地区的传统民居“红砖大厝”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与日本本土以素雅的黑白灰为主色调的服饰相比,冲绳的居民更偏爱色彩丰富的衣物。在中国,学生们的校服也是以鲜艳的红色和天蓝色为主,这些色彩明亮且引人注目。

此外,在冲绳的许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区,众多家庭所居住的房屋上常常装饰着形态各异的可爱石狮。这些石狮姿态万千,有的伫立在屋顶或院墙上,有的则安静地蹲坐在门前,既有单个的,也有成对的。即便是新建的高层住宅的入口处,也不乏成对的石狮点缀。而在墙根处,我们同样能轻易地看到“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踪迹。

冲绳地区的石狮子与石敢当传统,与闽人东渡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常受风灾侵袭,当地居民为了抵御风邪,形成了在屋顶摆放石狮子或置于风口镇邪的风俗,这些石狮子被称为风狮爷或石狮公。而在冲绳,这些石狮子被称作“Shisa”,其发音与中文中的“狮子”极为相似。

岁月流转,古城改造,现今福建的风狮爷数量已十分稀少。我们在厦门大嶝岛惊喜地发现了两只雌雄成对的村落风狮爷,石顶街等地亦存有几处遗迹;而屋顶风狮爷的踪迹更是难以寻觅,我们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最终在厦门同安莲花镇的两座古祠堂中,发现了两处并不显眼的遗存。

在冲绳,福建风狮爷以及村落的这种风狮爷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如今,琉球狮子文化已经成为了冲绳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除了石狮子,舞狮也是冲绳传统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冲绳人钟爱的冲绳三线,其前身正是中国三弦,两者在外观上极为相似,而且演奏手法也颇为相似。

更有意思的是,在冲绳的本土美食中,我们同样能强烈地体会到闽菜的魅力。这片群岛上出产丰富的海鲜,然而其饮食习惯却深深地烙印着中国大陆的特色,对蔬菜、猪的软骨、猪蹄以及羊肉等食材有着特别的钟爱。冲绳的“罗火腿”在制作工艺和味道上与福州的蹄膀颇为相似;而冲绳的拉面,其外观与我在福建品尝过的面条几乎无异;至于腐乳、苦瓜炒鸡蛋以及苦瓜炒豆腐等菜肴,它们简直就是地道的中式家常菜。

自然,冲绳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自二战美军入驻以来,这里便融入了牛排、汉堡等美式美食,其风味颇为正宗;近些年,冲绳的金枪鱼养殖业兴旺发达,金枪鱼寿司和刺身的品质卓越,堪称世界顶尖。

历经数百年的交流、贸易与移民,中国文化和传统习俗在琉球大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冲绳的每个角落,石狮与石敢当的形象随处可见。即便时光荏苒,琉球与闽南之间的深厚情感依然历久弥新。1981年,冲绳那霸市与福建福州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图中展示的是屋顶上的风狮爷,摄影者为郭睿。

建筑墙根处的石敢当。摄影/郭睿

在冲绳的一个以传统建筑为主题的公园入口处,各式各样的石狮被集中展示出来。

家门口的石狮子。

久米孔庙与天尊庙,依然坚守的中国信仰

久米村紧邻那霸港,其街巷显得宁静而古色古香。沿着久米的主干道前行,一侧可见一座为纪念那霸与福州的友好城市关系而建造的中式园林——福州园;而另一侧则矗立着一座中国古代海船雕塑。这座雕塑的基石上镌刻着“久米村发祥地”的字样,而船身上用篆书精心刻制的汉字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是那些亲切熟悉的中国姓氏:蔡、李、王、林、郑、毛、阮……

久米之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印记。在数百年前,那群被称为“闽人三十六姓”的东渡琉球者,便在此地安家落户。实际上,琉球的中国移民历史既漫长又错综复杂。以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例,琉球国王曾向中国朝廷上奏,请求派遣技术人员支援琉球。随后,阮、毛两姓的移民再次东渡。除此之外,还有数百年来因各种原因流离失所或前往琉球的中国人。他们追随前人的脚步,一个接一个地登岸,在久米地区聚集居住,最终构筑了一个被称作“唐营”的华人社区。时至今日,在久米的福州会馆内,我们仍能目睹这段感人至深的移民历史画卷。

琉球迎来了众多来自中国的移民,其中不乏技艺高超的工匠、经验丰富的航海者,更有投身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不仅传授了中国的航海术、造船术、建筑技艺以及耕作方法,还引入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丰富的音乐乐器、经典的文化书籍和民间信仰。正是这些贡献,为琉球的统一与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流传下了“久米村先于琉球国成立”的美丽传说。

在久米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琉球地区的显赫世家。其中,被尊为琉球五位关键人物之一的闽籍裔孙蔡温,擅长土木建筑,他留下的足迹至今仍可见于那霸市中心,那里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蔡温桥和蔡温广场;而琉球的儒学泰斗和教育先驱程顺,则在1718年于久米村的孔庙创立了明伦堂,这是琉球最早的官方儒学教育机构。历史上,那享有盛誉的三司官员郑氏,其出身之地便是久米村。他曾在我国的国子监里深造多年。然而,面对日本萨摩藩的侵略,郑氏坚决拒绝屈服,更不打算签署向萨摩藩臣服的《十五条》。最终,他选择了英勇就义,以慷慨赴国的精神,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图为那霸历史悠久的孔庙,又被称为久米至圣庙。

冲绳历经岁月洗礼,至今福建的民间信仰在当地依旧盛行。天妃、关圣帝君、灶神、门神等神祇仍是居民膜拜的对象。图中展示的是久米的纪念雕塑,600多年前,“闽人三十六姓”抵达琉球,他们在久米地区繁衍生息,为琉球王国的统一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传颂着“久米村先于琉球国”的美丽传说。

在今日的久米,天尊庙与相邻的孔庙依旧如数百年前那般,安静地矗立在街角。庙内安置着程顺则与蔡温的德碑,同时供奉着掌管雷电的普化天尊、妈祖、龙王以及关帝,这些神祇均源自我国。在天尊庙周边,明治时代所建的一座日本神道教神社——波上宫,其雄伟的身姿引人注目,那座庞大的鸟居尤为显眼(此举背后,日本政府意图强化本国文化,同时削弱冲绳地区的中国文化影响力)。相较之下,天尊庙显得颇为低调,几乎让人难以察觉其存在。在天尊庙内,我们邂逅了一位当地女子,她正进行着虔诚的祭拜,依次向供奉的神灵献上祭品,态度十分虔诚。她经常光顾此地,尽管波上宫气势恢宏,但多见的是外来游客的身影,而本地居民依旧保持着对天尊庙的虔诚祭拜。

图为那霸天尊庙中供奉的中国神灵。

久米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在那里,我们邂逅了一位年迈的奶奶及其女儿正在虔诚地祭拜。交谈中,她们透露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他们的祖辈在数百年前迁徙至琉球。在二战期间,他们曾移居夏威夷以求避难,然而,终究割舍不下故土之情,最终还是回到了久米。老奶奶面带笑容地问道:“你们觉得我看起来像不像中国人?”在旅途中,这位母亲和女儿向我们介绍了众多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遗迹,并且补充道,近些年,久米社区的居民们还多次自发组织前往福建,探寻自己的根脉并举行祭祖活动。

遗憾的是,我们投入地交谈着,竟然疏忽了拍照留念,等到我们回过神来,母女俩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远方,只留下一对朦胧而遥远的身影。

“守礼之邦”,远去的琉球王国

1879年,日本政府宣布废除琉球的藩制,将其强制纳入日本版图,并设立“冲绳”县,导致琉球王国走向终结。这幅图画展示了那霸首里古城的守礼门,该门采用中式牌坊的设计风格,采用红色瓦片和柱子,门匾上题有“守礼之邦”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源自明朝万历皇帝赐予琉球王尚永的封号诏书,其中提到:“尔琉球国,地处海滨之远,恪守礼制,世代履行职责,贡献显著,堪称守礼之邦。”

机舱广播中断了我的回忆,此时飞机已抵达北京的上空。我深知,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曾有许多琉球人留下了足迹。不仅通州张家湾是琉球贡使和国子监官生的安息之地,那里还聚集了一群特殊群体——琉球遗民中的“脱清人”。在明治政府强制执行“琉球处分”政策后,一些琉球人选择逃往清朝,寄希望于清政府能助力他们实现复国梦想。王大业之外,还有那位1876年抵达中国,进行多方请愿的琉球陈情使林世功等人物。那时,在美国的调停下,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就“分岛改约案”展开了谈判。然而,由于该案涉及琉球的分割,1880年,坚决抵制改约案的林世功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殉国。清政府对此深感震撼,遂在通州张家湾将林世功厚葬。此后,谈判陷入了僵局。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爆发,北洋舰队遭受惨重损失,全军覆没。清政府在此之后,无奈之下只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局势一片凄凉,复兴国家希望渺茫。几年后,同样身为陈情官的王大业,也在北京不幸去世。

重返京城,数日之后在整理鞋履之际,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来自冲绳海岸的细沙,这让我不禁再次怀念起那片碧波荡漾、蓝天白云的群岛,以及在那繁华街巷深处、喧嚣尘世之中,那些关于琉球王国的往昔身影。华夏文明的痕迹,如同浩瀚的碧海与细密的沙粒,又似蒙蒙细雨笼罩,遍布在这六百年的岁月长河中,使得这片土地弥漫着独特的韵味与气息。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