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的壮观体量、独特的安葬方式,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罗布淖尔罗布泊古代名称和早期文化遗迹的资讯,吸引了全球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上世纪上半叶贝格曼在斯德哥尔摩撰写的《新疆考古探研》一书,详尽记述了小河流域的考古勘察与发掘活动。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此后便再也没有学者能够前往小河墓地考察。小河墓地深藏在罗布沙漠之中,失去了踪影。
小河墓地
两千零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炳华研究员,跟随一家深圳企业的摄制团队,运用卫星定位系统,成功抵达罗布沙漠,并重新发现了小河墓地。二零零五年三月,该墓地的整体挖掘工作顺利完成。小河墓地之所以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其中诸多发现至今仍充满未解之谜。许多现象十分奇特,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分析。挖掘项目的负责人对此表示。
谜团之一:没有发现生活遗迹
小河墓地先民
任何古代遗址里,都能找到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不过在小河墓地附近,乃至十几公里范围,考古人员反复勘察,始终没有找到与小河人年代相符的任何人类活动证据。究竟,小河人的活动地点在何处?
谜团之二:棺木为何像艘船
小河墓地棺木
小河墓地的构造层次分明,总计五重。棺木安置方式如同覆置的舟形,覆压在河岸边,将逝者包裹其中。两根胡杨原木被雕琢成略长于身躯的括号状,作为棺木的侧板构件。这两个括号式构件的两端相互嵌合对接,用挡板通过楔入凹槽的方式加以固定。这种棺木没有底部设计,其盖子由十多片依照棺木弧度裁割的小挡板拼接而成。牲畜当场被处死,随即褪去外皮,棺椁的外部完全用新鲜的兽皮包裹起来。兽皮在风干时持续发生形变,沙海地区极度干燥的气象会带离兽皮内所有的液体,最终兽皮严丝合缝地、密不透风地覆盖了棺材。为何要这样打造如同舟船般的棺材,研究历史的人感到困惑。
谜团之三:缘何极度生殖崇拜
矗立在小河墓地的男根女阴
小河墓地最先引人注目的是沙丘上成排的胡杨木桩,数量超过一百九十根,按逝者性别区分。女性棺材前摆放的木桩,底部较细顶部较粗,形状近似多面体;桩身上半部分涂成红色,并用毛线缠绕固定草捆。男性棺材前则竖立着形似木桨的木柱,尺寸差异十分悬殊。顶端宽大底部狭窄的木制支架代表男性生殖器,中部扁平的木制柱子代表女性生殖器,这些组合构成了小河墓地独特且令人震惊的生殖崇拜文化特色。部分女性墓穴中,身旁摆放着由胡杨木雕刻的男性器官形态物件。有些墓穴内甚至放置了两件这样的物件。这种对生殖现象的极度尊崇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极为少见,其背后原因至今仍让考古研究者们感到困惑不解。
谜团之四:小河是怎么消失的
小河墓地
我们目睹了小河人的离世,却寻不到他们存活的证据。有人分析,小河或许是一处古代民众的合葬地,抑或属于权贵阶层的陵寝?人类学家摩尔根曾言:“全球文化的线索遗落在了塔克拉玛干。”考察小河墓园,对于罗布泊区域远古先民的研究具有独特价值。就小河墓园所象征的文明而言,其消亡构成了最令人困惑的谜题。究竟是大漠消融了这一文明?是瘟疫消灭了这个文明吗,还是战争?此刻,无人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谜团之五:罕见的泥壳木棺
小河墓地棺木
南区、北区合计出土泥壳木棺四具,北区采集到的众多凌乱棺木里,至少还能见到五具。这种泥外壳棺与先前发现的船形棺差异明显,其盖子为长方形,整个盖子被厚厚土层严密包裹。盖子下方是一处木块拼合而成的板室,板室底部才是小河墓地通常见到的船形棺。最为惊异的是,那四座包裹着泥壳的木质棺椁,里面安葬的都是已经成年的女性,陪葬的物品相当多。至于这些成年女性为何要使用泥壳木棺,考古研究人员至今仍然感到困惑不解。
谜团之六:木尸墓和其他
小河墓地木尸墓
这次出土的文物并非骸骨,而是六具木乃伊。通过观察墓穴前棺木旁木柱的痕迹,考古学家推断这六座木乃伊墓是短时间内相继下葬的。所有墓主都是男性,木乃伊的体态特征大体一致,面部呈现扁平状,上面画着红色的叉形图案。其中有一座墓穴内合葬了两具男性木乃伊。贝格曼描绘了小河墓地的遗民,他们有着俊美的鹰钩鼻,嘴角轻轻上扬,露出薄薄的嘴唇,还有些许牙齿,给后来者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
这次在小河墓地考古,一共清理了167座墓穴,并且从中发现了超过一千件重要文物,这些文物都十分宝贵。小河墓地所体现的文化,跟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古代文明完全不一样。伊弟利斯表示:这种墓葬在中国境内是绝无仅有的,放眼全球也找不到与之相似的例子。要彻底解开它的谜团,单靠考古和历史学方面的学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来到现场,让他们直接感受真实的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这些学者应涵盖考古学、环境科学、人类科学、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原始宗教研究等多个学科,通过这样的方式,研究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这些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