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振兴,乡村必须振兴。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运用到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中,重点围绕群众“急、难、急”的期盼。 、用心、用情做好事,办好实事,努力在“我为人民办实事”中用实际方法、取得实效。
位于朔城区南榆林乡青中村紫荆山脚下(因汉王昭君墓“绿墓”而得名),在市、区、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创建观光农业,探索致富新路,创建绿色乡村,培育文明乡风。 我们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道路。
第一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村北“绿疙瘩”王昭君墓地,建设昭君广场,发展乡村旅游。 昭君文化广场现占地30余亩,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集休闲、健身、养老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 作为国家生态文化村,新建了村民俗博物馆,展示簸箕、各种陶器等20余件旧农具。 见证了农耕文明,留住了农耕记忆。
第二把“斧头”:打造旅游农业,丰富村民腰包
每到盛夏,花的海洋,从牡丹到罂粟,从马鞭草到薰衣草,装点着景色。 放眼望去,风景如画的紫荆山和雄伟的光武明长城。 收获季节,机械化割草机、打捆机列队将草切割成各种形状,远销省内外畜牧养殖基地。 来村里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
第三把“斧头”:探索致富新路,振兴农村经济
如今,青中村人民不断探索科学致富之道。 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同乐奶牛场、玉虎苗木培育、军建工种植等6个专业合作社已陆续运营。 全村70户农民共同建立了千亩苗木基地。 新疆杨、油松、宝塔等树苗集中、蔓延一望无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把“斧头”:创建绿色村庄,丰富村民生活
今年,该村新建成杏园100亩、牡丹园120亩、月季园100亩、金花葵园200亩。 同时,该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桃、杏、梨、枣、蔬菜水果等。 此外,村委会采取集体种植、家庭承包、个体效益的方式,在32个闲置堆场共种植经济林木100亩,在公路、环天路两侧种植新疆杨树1万株。 村中心街道两旁种植了万余株丁香等景观树木,与“两委”活动场所、卫生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幅绿色乡村画卷。
第五把“斧头”:加强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
今年,该村依托昭君文化旅游节,探索总结“党建+美丽乡村+社会组织”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美丽家园志愿者、邻里调解等志愿者队伍的引领作用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不仅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更开创了文明新风尚。 村党支部书记魏军说:“青中村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居民生活富裕幸福,先后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国家级绿色乡村、美丽的山西乡村,是对这里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的肯定。”(王宝祥、郝连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