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才干出众,其制定的政策无不显示出深远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亟需遇到能够真正重用他们的明君。若六国君主能全面采纳苏秦的策略,秦国最终能否实现统一尚存疑问。因此,将他们二人相较,只能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无疑都是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物。若以成败来评判英雄,显然张仪的成就更为显著。
苏秦介绍
苏秦自幼抱负远大,曾师从鬼谷子钻研纵横之术长达数年。家境贫寒,他向秦国推销统一天下的策略却未能如愿。当盘缠耗尽,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中,妻子对他视而不见,甚至向嫂子乞讨食物,而嫂子也对他嗤之以鼻。于是,他立下壮志,决心成就一番伟业,“锥刺股”的故事便由此诞生。此后,他调整策略,游说六国联合抗秦,最终担任了六国的宰相。
在他荣归故里,身着锦绣之时,他的嫂嫂与妻子竟跪地低头,不敢直视他。尽管苏秦仅凭手中的一本破旧书籍和满腹的辩才,身负六国相印,然而,他因沉迷于宫闱之乐,逐渐滑向了死亡的深渊。传闻在他临终之际,尚能留下一个智计,悬赏捉拿那些谋害他的人。
张仪介绍
张仪,被誉为我国纵横家之宗师,早年曾受教于鬼谷子。他深谙权变之术,博览群书,智谋过人,即便是与苏秦并称的才子,亦对其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张仪曾两度担任秦国丞相,总计11年,又曾两度执掌魏国相印,首任4年,次任不足两年便不幸在任上离世。张仪起初因和氏璧之事感到困惑不已,遭到了老友苏秦的戏弄,尽管如此,他依然依靠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攀登上了荣耀的巅峰。
为何张仪取胜,苏秦完败
若我们进行深入探究,便会察觉到,不论是苏秦所倡导的“合纵策略”,还是张仪所推行的“连横策略”,本质上都归属于“捭阖战术”这一范畴。张仪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苏秦之所以遭遇失败,并非单纯因为二者的能力有高下之分。
张仪抵达秦国的时机相对更佳,恰逢秦国进攻赵国,秦惠文王渴望听取多角度的声音,因此张仪得以拥有更多赢得信任的机遇。而苏秦则是在六国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期到来,那时的秦惠文王并无打破僵局的意图,因此苏秦不得不选择逃往燕国。
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远方的齐国和楚国保持距离,同时积极进攻韩国和赵国等小国,竭尽全力地运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以极小的代价获取了秦国的土地利益。这一举措为秦国日后消除六国、统一中原指明了道路。即便是在张仪之后,秦国也相继涌现出吕不韦、李斯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与张仪的连横理念一脉相承。